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11-15 19:43:18  浏览次数:483次  栏目: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标签: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http://www.dbk123.com

一   全册教材内容安排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冀教版)二年级上册共安排了八个单元,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论”、“实践活动”等四个领域的内容和单元安排是:

(一)     数与代数(共4个单元)

第二单元——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主要内容: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以及简单估算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

主要内容是:结合具体情境,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习、归纳2~6的乘法口诀。

第六单元——表内除法(一)

主要内容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均分”,在“平均分”的过程中,了解除法的意义,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八单元——时、分、秒

主要内容是: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

(二)     空间与图形(共3个单元)

第一单元——测量

    主要内容是:在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体验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米、厘米,知道分米,知道1米=100厘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能估计一些物品的长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共安排3课时。

第三单元——方向与位置

主要内容是:在学生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认识地图上的方向,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第五单元——角的认识

主要内容是:在学生用小棒拼、用图形摆和用活动角学具的操作中,认识角,结合三角尺上的角认识直角;通过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认识锐角和钝角。

(三)统计与概率(共1个单元)

第七单元——统计

主要内容是: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不同方式整理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

字记录数据的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日,认识复式统计表,尝试分段统计和整理数据。

(四)实践活动(全册共安排6个主题活动)

   量一量——这个实践活动是结合测量内容设计的。通过同学合作,以自身为测量对象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套圈游戏——这是一个典型的“玩中学数学”的实践活动,是结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设计的。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广泛应用和用数学表示事物的合理性,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根据实践活动中得到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花店里的数学——该实践活动是用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综合活动。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情境图中的信息,选择合适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摸球游戏——这是一个以玩为活动方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记录摸球的结果。

做钟表——该实践活动是结合时、分、秒设计的。活动中,利用学生自己做的表进行具体时间的练习,既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的表——该活动是结合时、分、秒设计的。通过介绍生活中各种各样、用途不同的表,丰富学生对表的认识,提高学生适应实际生活的能力。

最后,安排了整理与自评。为师生对本册学习内容和目标评价提供素材。

根据教育部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比例”,《数学》占总课时数的13%~15%,

每学期可安排数学课68~79课时。本册教科书编排8个单元(包括整理与自评)共52课时,留有机动课时至少16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使用。

二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测量

“测量”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我概括一下,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长度单位的认识,测量物体和一段距离的长度;二是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三是面积单位的认识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等。

本单元“测量”的内容是第一部分中的内容,即关于长度单位的认识及实际测量。《标准》1——3年级学段关于这部分内容标准的具体阐述如下:

(1)结合生活经验,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结合简单的单位换算,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结合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本套教材上述内容标准的要求,安排在二册教材中。

二年级上册——测量(本单元)——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认识厘米、米、分米。

三年级上册——测量——认识千米、毫米,测量一段距离和较小物品的长度,长度单位整理和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本单元安排在新学期数学学习的第一个单元,主要基于两个原因:第一,测量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这些内容的学习,没有计算的要求,且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数学学习的的积极体验,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信心。为本学期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本单元学习长度单位是本套教科书第一次出现。在内容设计上,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测量活动的需要采取先认识厘米,再认识米,最后认识分米的编排顺序。整个的活动设计重视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注重在实际测量过程中体验长度单位的含义。另外,估测是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估测既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初步的估测能力,教材在组织测量活动时,将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这样的测量活动贯穿于本单元学习活动的始终。

单元教育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会自己选择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实际意义,知道分米,了解厘米、米、分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习惯,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本单元教材安排3课时,实践活动1课时。

第一课时(P1~P3),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厘米。教材安排了一系列测量活动。首先安排了用蜡笔去估测铅笔长的活动,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用蜡笔作“工具”进行比,量的方法。安排了同桌合作,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课桌面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物品长度的过程。在学生充分交流测量过程和结果的活动中,亲身感受到,同一课桌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不同的事实。然后通过讨论“为什么大家测量的结果不同呢”这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测量工具的长度不同,测量的结果就不一样时,接着提出“大家都用同样的小棒作测量工具,再测量一次”的要求,让学生再次测量。结合测量结果的交流,引出长度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活动二,是观察直尺、建立厘米长度观念的数学活动。活动三,在认识了厘米的基础上,设计的用厘米做单位测量自己橡皮长度的开放的个性化的自主测量活动。通过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指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活动四,测量铅笔的长。这个活动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测量新的实物铅笔;二是测量书上铅笔图。两个环节都要求先估计,再测量。并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估测和实际测量的结果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在“练一练”中,通过实际测量手指宽度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厘米的实际意义的体验;让学生自选学习用品先估计,再测量,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的估测与测量活动中发展估测与实际测量的技能。测量实物的时候,有时可能不是整厘米,可提示学生接近哪个整数,就写那个数。

第二课时(P4~P5),米的认识。教材设计了三个主要数学活动。首先,让同桌学生合作,用直尺、三角板、米尺等测量工具测量课桌面的长,学生在实际测量过程中体验到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以厘米为单位不太方便,从而产生建立更大的长度单位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说明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做单位。活动二,认识米。教材首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体验1米有多长,然后通过观察米尺,引导学生讨论1米里有多少1厘米,在交流过程中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活动三,教材以学生熟悉的铅笔、黑板、教室的门为素材,引导学生先估计,再测量。(重点使学生学会测量结果不够整米时,怎样描述测量的结果。)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感。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