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11-15 19:43:18  浏览次数:483次  栏目: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标签: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http://www.dbk123.com

第三课时(P6),分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活动。活动一,教材先让学生观察直尺,知道1分米 = 10厘米;兔博士“用手比一比1分米有多长”,引导学生用手比画一下1分米有多长,并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长度是1分米的物品。活动二,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索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最后,教材在“身边的数学”中,设计了儿童乘车购票的有关规定,让学生从中感受相关的测量信息,体会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量一量”(P7),是测量学生自己身体的一次实践活动。教材主要活动是同学合作,安排选用合适的工具测量自己的手拃、身高、鞋长、步长等,并记录下来。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有三:第一,增加学生实际测量的活动经验;第二,感受数学学习的有趣;第三,了解自己身上的测量“工具”,如一柞、一步、身高等有多长,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估测问题。组织活动时,除上面的测量活动外,还可以用自己随身带的“工具”测量一些物品的长度。进一步感受测量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估测技能。

第二单元  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学习了百以内的整十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等。

本单元的内容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大纲》教材和《课标》教材都非常重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说它是基础知识是因为其笔算方法是多位数笔算的基础。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方法学的好,三、四位数的加减法是个类推或说拓展的问题。说它是基本技能是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中应用最多的计算。

本单元内容设计与过去《大纲》教材相比,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尝试计算为主要学习活动方式,重视估计、鼓励算法多样化;第二,重视让学生在解决具体的问题中学习计算,理解计算的意义;第三,重视实际计算的能力,淡化笔算方法的记忆和背诵。本单元虽然是以计算为主的内容,但在内容的安排上除采取“问题加情景”的方式呈现内容学习计算外,还安排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内容。

单元教育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能正确地计算百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2、经历自主进行简单加、减法估算的过程,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会进行百以内加、减法估算。

3、能运用百以内加减的技能解决简单问题,学会简单的数学思考方法。

4、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和思考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广泛应用。

本单元安排分为四个只是模块,共12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安排了4课时,第一课时(P8 ~ P9),学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教材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少年合唱团的事情,呈现了合唱的情境和老师用语言表达的数学信息(女生23名、男生22名),思考“少年合唱团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的问题。引出算式后,让学生自己用已有的知识,试着计算,再交流个性化的算法。这个活动中,关注的焦点既不是怎样列算式,又不是为什么这样列式,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自主学习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教材上提供的三种方法是学生在探索交流中可能出现的,不是要求必须学会这几种方法,本节课要学习的是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这种方法如果有学生想到,教师可结合交流活动介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要特别注意指导竖式的书写格式。如果学生想不到,教师可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交流。试一试,如果有的学生仍用口算,也是允许的。

第二课时(P10~P11),学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重点是笔算方法。教材设计了“摆一摆、算一算”的教学活动。可以理解为“先摆(操作)再算(笔算)”,也可以理解为“摆(操作)中算”。学习活动可以分为两个环节,首先,按要求摆出36根小棒和18根小棒,算一算一共有多少根。在学生自主操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感受8根加6根是14根,14根可以分成1捆(10根)和4根。为学习笔算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增加实践经验和体验。在此基础上提出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要求,让学生试算,交流竖式计算方法,然后通过议一议,怎样做笔算加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做题的经验总结笔算进位加法的方法。这里和传统教材不同的是,没有总结成几条,意思是学生只要会用竖式计算就行,不要求背诵。在学生总结了笔算方法后,兔博士提出:“38加18还可以怎样算?”鼓励学生用其他方法试算,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多种算法的启发和引导。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课时(P12~P13),学习两位数加法的估算。教材选择了学生回收旧电池的事情,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两个年级回收旧电池的数据。同时,在知识窗中介绍废旧电池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提出数学问题“估计一下,大约回收多少节”。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进行估计。因为教材第一次学习这方面内容,学生估计的方法和结果有很大的不同,如,有的学生可能只看十位上的数,估计60多节,有的学生会提5节加8节超过10,应该是70多节。在学生估计的基础上,通过“谁说得更准确一些?”的讨论,使学生了解估计的方法。这里的“估计”与过去《大纲》,教材中的“估算”不完全一样,过去《大纲》教材在中高年级的估算,是用“四舍五入”方法的“计算,方法是唯一的。这里所进行的估计,强调的是学生个人对数的“感觉”,也就是《课标》强调的“数感”。本教材在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本计算方法之后,安排这节课,一方面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加强计算的练习,通过先估计一结果大约是多少,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接着,设计了“二十几加三十几结果可能是多少?”问题讨论。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的想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两数加法的估计能力和计算的正确率。

第四课时(P14~P15),两位数加法的应用。教材选择了小学中,高年级同学参加野外宿营活动的事情,告诉了三至六年级参加这项活动的学生人员(不包括老师)及各年级的人数,还有租来了两辆汽车,一辆限乘60人,一辆限乘48人。请每个同学设计一个乘车方案。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来讲,非常有兴趣(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安排大家的事),有很有挑战性(怎样安排更好),同时又是一个开放的、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的实践活动。由于这件事中还有其它一些因素是没有明确告诉,但根据生活经验,安排方案是需要考虑的。如,汽车限乘人数中要包括司机,学生野外活动必须由老师带领,去几个老师?是每个年级一个,还是每辆车一个等等。所以这个活动不但只关注学生安排的乘车方案人数计算是否符合乘车的要求,更重要的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组织教学时,先不加任何指导,可说明,交流方案时要说一说自己方案设计的理由。让学生根据自己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办事态度去设计。交流时,对学生的各种设计方案只要合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 “议一议”,可以在充分交流乘车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边交流方案边说为什么这样设计。目的不是找出最好的一个方案,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合理性,进行提高每个人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两位数减两位数,教材也安排4课时。教材设计思路与两位数加法一样。第一课时(P16~P17),选择北京申办20xx年奥运会成功的事情,呈现北京和多伦多得票的真实数据,和北京比多伦多多得多少票?的问题,让学生在用已有知识自主计算,交流个性化算法的过程中,学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第二课时(P18~P19),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同进位加法一样,也安排“摆一摆、算一算”的学习活动。在学生动手操作试着用竖式计算交流的过程中,再学习用竖式计算方法,重点使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后,十位上被借走了1怎么办。然后,通过议一议,怎样做笔算减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做题的经验总结笔算退位减法的方法,同样不要求背诵方法。在学生总结了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后,兔博士提出:“42减27还可以怎样算?”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教师这时要注意对学生多种算法的启发和引导。使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