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匆匆》(板书:匆匆),我想大家对这篇散文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下面我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散文带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呢?
学生默读课文。
2、师:好了,同学们,这篇散文带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生1:这篇散文带给我的感受是时间过得特别快,我们要珍惜时间。
师:你甚至已经体会到了我们该怎么做!
生2:这篇散文写得非常美!
师:你感觉到了语言的美!
生3:这篇散文将了时间一去不会回来。
生4:这篇散文给我的感受是时间快得就跟飞的一样。
师:是啊,时间快得好像飞的一样!
生5:我的感受是时间是无影无踪的,时间去了就不会回来了。
师:一去不复返了!
生6:我的感受时时间是用什么方法都挽留不住的。
3、师: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的这些感受来源于作者的文字,因为作者的这篇散文是用心写成。记得有人曾说:(课件出示:散文是作者内心的独白,是对读者朋友的倾诉。)
二、回文感悟,用心倾听
师:那好,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你在读得过程中,不仅用心去诵读(板书:用心诵),而且要用心去倾听,(板书:用心听)你一定能听到,听到作者的内心独白,听到作者对你的倾诉。你对哪一段感受深,你就多读一读。想一想,你听到作者对你说了什么?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并且自己也朗读课文。(7分钟)
2、和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情况决定顺序)
师:好了,孩子们刚才大家用心去读了,用心倾听了。那么,你听到作者对你说了什么?
生1:我听到作者说时间去了就不能回来了。
生2:我听到作者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的每一分每一秒。
生3:我听到作者问了我们一个问题。
师:什么问题?
生3: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你们在第一自然段中听出了什么?
生4:我听到作者在告诉我们时间是无影无踪的。(板书:日子无影无踪)
师:你感受到了时间的无影无踪。你从哪看出来的呢?
生4:我是从“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了呢?”我是从这看出来的。
师:你是从这儿看出来的。其他同学你们有别的想法吗?
生5:“是有人偷了他们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师:你是从这儿看出来时间的无影无踪。你还听出了什么?
生6:我还听到作者对我们说有的东西去了还可以回来,但是我们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
师:什么东西去了还可以回来?
生6:燕子去了,又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又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又再开的时候。
师:燕子去了可以再回来,杨柳枯了还会再青,桃花谢了也可以再开。但是时间呢?
生齐:一曲不复返!(板书:一去不复返)
师:在第一自然段我们倾听到了这些。那么,你还听到了什么?
生7:我还听到作者说他的心情很悲伤。
师:悲伤?
生7:我是从“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句话看出来的。
师:嗯,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悲伤。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板书:头涔涔 泪潸潸)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头涔涔,累潸潸”?
生8:汗往下流,泪也往下流。
师:汗往下流,泪也往下流。
生9:汗不停地流,泪也不停地流。
师:汗不停地流,泪也不停地流。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生10:因为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作者的手中溜去了。
师:那么你把这句话完整的给大家读读好吗?
生10:在默默里算着……也没有影子。
师:想到这儿作者就不禁——
生齐: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同学们,八千多日子,你们算过没有是多少年?
生11:大约是24年。
师:大概是24年,是吧?孩子们,八千多日子,24年就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你体会到什么?
生12:作者很渺小。
师:相对于什么来说呢?
生12:相对于大海来说。
师:相对于时间这条长河来说。那我们来带着作者的这种感受来读读这句话,谁来读?
指一名学生朗读这句话。
师:那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你自己现在过了多少日子了?算过没有啊?
师笑着:你十三、四岁了?
生13:大约四千多个日子。
师:大约四千多个日子,跟作者这八千多个日子比较,刚刚过了——
生齐:一半!
师:作者这八千多个日子像针尖上的一滴水,那你这四千多个日子像什么呀?
生14:像针尖上的“半滴水”!
师:像“半滴水”,那想到你这“半滴水”你有什么感觉呀?
生15:自己比作者还要渺小!
生16:对时间这样的长河更渺小了。(表达不清楚)
师:你过得时间向对于时间这条长河来说显得更少了,是吧?你的感受呢?
生17:我感到很羞愧。因为我过了四千多个日子,没有一点成绩,真是虚度年华了!
师:老师相信你有了这种感受,一定不会是虚度年华了!那好,带着你们的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吧!
学生自由朗读“在默默里算着……没有影子。”这句话。
师:谁带着自己的感受再给大家读一读?
指一名学生朗读。
师: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所以,作者想到这儿不禁——
生齐: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那么作者流的是什么汗?落的是什么泪呢?
生18:作者流的是害怕的泪。
师:为什么害怕呀?
生18:因为作者已经过去八千多日子了。作者流的是悔恨的汗。因为他觉得自己很渺小。
生19:我觉得作者出的时害怕的汗。
师:你也认为是害怕的汗,为什么?
生19:因为他不想离开这个世界。他落的是伤心的泪,因为他八千多个日子过得很平淡。
师:很平淡。没做出点什么,你是这样理解的。那同学们对这段,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20:“在默默里算着……没有影子。”作者为什么写八千多日子,我们算过八千多日子是24年,作者为什么不写24年?
师:朱金慧问了一个问题,难道作者不知道自己多大吗?要用“八千多日子”来写?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值得我们去思考。为什么这样来写?
生21:因为“日子”让人感觉过得很快,“年”感觉过得很慢。
师:那“日子”与“年”比,当然是“日子”过得快了!谁来说?
生22:因为“24”感觉日子很少,让人感到“哎呀,才24岁呀”。而“八千多个日子”让人感觉这个数字很大,让人想到“哎呀,八千多日子已经溜走了!”
师:八千多日子一“溜”就走了,是吧?感觉这么大一个数字却在“溜”走,而且八千多日子才像针尖上的一滴水。可见人的生命是多么短暂,多么有限!那好,我们接着往下谈!
生23:作者告诉了我们时间无时无刻不在流逝。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23:于是洗手的时候……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从这儿我体会到了作者告诉我们时间无时无刻不在流逝着。
师: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感觉到时间就在我们的身边。从作者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真真切切地存在。那么,你们想不想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来这样的说几句?
生齐:想!
师:那你先读读作者的这几句话,然后按照这样的形式也来说几句!(课件出示: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学生先自己练习说一说。
师:谁来跟大家说一说?就联系你的生活就行!
生24:上课的时候,日子从老师的嘴边过去。
师笑:哎,是从我的嘴边过去!当然也包括你们了!
生25: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眼前过去。
生26:打篮球的时候后,日子从快乐中过去。
生27:做游戏的时候,日子从手中过去。
师:可能是手中在做游戏,是吧?
生28:在嬉戏时,日子从我们的身边过去。
师:也可以说从快乐中过去!
生29: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过去。
生30:闲谈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
,《匆匆》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