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小学语文阅读引导——阅读感悟的“基石”
引导——阅读感悟的“基石”

引导——阅读感悟的“基石”

11-15 19:43:59  浏览次数:453次  栏目:小学语文阅读
标签:语文阅读文章,小学语文阅读练习题, 引导——阅读感悟的“基石”,http://www.dbk123.com

   看到这样一则国外教育小故事:汤姆在幼儿园学会了用剪刀,回家后决定试着剪东西。他选中了妈妈刚买的窗帘。不一会儿,别致的窗帘下变得参差不齐,模样怪异。汤姆为自己的杰作而感到骄傲。妈妈回来后看着这一切,很心痛,但她没有责备儿子,而是夸汤姆学会了用剪刀,真了不起。然后带着他上街重新选购窗帘,不知走了多少家窗帘店,看了多少种款式,汤姆累得几乎瘫坐在地,最后他们终于选到了满意的窗帘。回到家,小汤姆立刻向妈妈承认自己做了一件傻事。妈妈欣慰地笑了。她引导儿子在实践中,在付出中体会到窗帘的来之不易,从而逐渐意识到自己所犯下的错误。这种教育会让他一辈子也不会再犯下类似的错误。由此我想到了我们语文课堂上的朗读感悟。
  语文课堂上充斥着这样的语言:“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找出你最想读的句子,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真好,读出了你的体会,说出了你的观点,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还有谁读懂了哪些句子?”乍一看,教师似乎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人文关怀。可让我们再仔细思考一下,这样的朗读感悟深刻吗?这真是学生“独特的见解”吗?正如孩子无心犯错被粗暴责罚,莫明其妙却又要无奈认错一样,在教师灿烂的笑容下,殷切的期待中,他们被“逼”无奈,仓促说出自己尚不成熟,甚至是很浅薄的认识。我认为课堂上要想使学生真正有所感悟,教师必须像汤姆的妈妈一样“费心”引导,让学生内心受到震撼,产生情感共鸣。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正感悟呢?
  一、引导入境,融情会意
  读书贵入境,入境始与亲。教师可通过具体的可感、可知的语言或音像等创设文本情境,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画出相应图画,激情朗读,融情会意,使心灵与文字共舞,生命与文本共跃。如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翠鸟》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角色置换,学生作翠鸟,教师作为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成员对学生进行采访)
  师:翠鸟们,我听说你们还有一个外号叫“叼鱼郎”,不是“大灰狼”的“狼”哦。你们叫“叼鱼郎”,可见你们叼鱼的本领很高,谁能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叼鱼的?
  生1:小鱼儿刚一露出水面吹个小泡泡,我就发现了。
  师:哦,刚一露面,你就发现了?然后呢?
  生1:然后我就像箭一样飞过去,把它叼起来了。
  师:还真是快啊,听说你们捕鱼的本领高,飞的速度快,有什么证明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生2:我们一蹬,就蹬开苇杆了。
  师:你就是再蹬,我也感觉不到你们的本领高,速度快呀。
  生2:我打个比方吧,从这个角落到那个角落,我们只要一眨眼功夫就能飞过去了。
  师:噢,一眨眼。还有吗?
  生3:“只有那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也能看出我们的速度快。
  ……
  于永正老师正是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文之后,再通过角色转换,引导学生置身真实的情境中。学生兴趣盎然,情感激荡,对文本的解读自然深刻。
  
  二、引导想像,激荡涟漪
  
  如果将儿童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荡起涟漪,泛起波纹,还需微风的吹拂、外力的推动。想像是儿童探索和创新的一个重要基石,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则是让情感荡涟漪,加深对文本感悟的一个重要手段。如《特殊的葬礼》一文(多媒体出示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
  师:塞特凯达斯瀑布曾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然而现在你却看到了什么?如果你就是游人,千里迢迢慕名而来现在看到这样的瀑布,你想说什么?(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师:面对我们的怀疑,面对我们失望,如果瀑布它会说话的话,它会说些什么?(生诉说了自己的委屈与憎恨)
  师:是啊,塞特凯达斯瀑布只能将满肚子的委屈化作几行清泪。(师指导读句子:“它在群出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生读得情真意切)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或以游客的身份,或是以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身份,引导学生发挥想像,诉说委屈。童心与瀑布相牵,激情在文字中飞扬,生命在情感中跃动。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深植于每个人的脑际。想像成为思考的驱动,认识的提升,思维的拓展,个性的张扬。
  
  三、引导质疑,生成体验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阅读教学要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还学生以真正“读者”地位,与文本直接对话,形成进一步的思想认识,需引导学生质疑。只有在质疑问难中,才能进一步走进文本,更好地感悟文本中的人物、事件,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丰富精神世界,提高学习的质量。如教学《雾凇》一文,我在引导学生将自己所看到的冬天的景象与吉林雾凇奇观对比后问:“将我们这儿冬天的景象与吉林雾凇奇观相对比,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有的说:“冬天,我们这儿的树上有时候也有一层薄薄的小冰花,那是雾凇吗?”还有的说:“同样是冬天,同样很冷,为什么吉林能形成雾凇大观,而我们海安这儿就没有呢?”……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文本产生“碰撞”,自然生疑,也正是这种疑问推动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感悟。
  阅读感悟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历程”,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基石”。只有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在学生自身的实践中,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感受那跳跃的生命,迸发创新的火花。
  ,引导——阅读感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