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1.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1)仙露琼浆:
(2)春红已谢:
2. 对最后一段有关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每一穗花”和“每一朵盛开的花”中的“每一穗”和“每一朵”不能互换。
B. 这一段具体描写的对象是紫藤萝花。
C.“我凑上去,想摘一朵”既表现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又为下文埋下伏笔。
D. 这一段描写紫藤萝花的形态,没有抒情语句,作者感情比较含蓄。
3. 文段从不同角度描写紫藤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首先从远处写,运用一个比喻句“像一条瀑布”,以此点题。
B. 接着抓住其“色彩”来写——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泛着点点银光。
C. 第二段写花的“繁盛”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D. 最后作者着力写“花香”,表达作者喜爱之情。
(二)
牵牛花
不管我的两间住室多么狭小,我还是喜欢在室内硬挤上几盆花木。只要我的眼睛接触到一点儿青葱碧绿的草木,精神就会为之一爽。不过,我养了多年山茶、白兰之类也算有名的花木,大多不成功;因为在我偶尔离家十天半月之后,回来时便多已枯敝不堪了。
无意中我种上了牵牛花,当然不把它当作一回事。可是它却一蔓繁花,满窗浓绿。一株牵牛一天可开花十几二十朵,一开就是几个月,天天如此,从不爽约。种养之法也简单不过,只要天天早晚不忘浇足两次清水就行了。它取之于人和自然的是这样少,而它报答人和自然的却是这样多,这不禁使我对它产生了一种尊敬之情。
牵牛花的确没有特别娇艳的姿色,但它的花形花色,都开朗明净,朴素大方,竟是别有一番风致。尤其是那白色的牵牛花,它的外形与心地都同样是那么的纯洁无瑕。
牵牛花总是迎着黎明开放,而在黄昏前萎谢。生命诚然短矣,但它却与光明同在。它为迎接光明而生,为送走黑暗而死。
www.dbk123.com 但是,我发现有不少牵牛花的枝蔓以至主蔓,一经下垂几天之后就一定枯萎而死,决无例外。原来,它们都只能向阳、向上飞快地生长,万一它们因为没有附着之处而下垂时,几天后就一定自行枯萎。我真的敬重起牵牛花来了,因为,它使我凛然地感到恐惧:啊,原来下垂就是倒退,倒退就是死亡呀!
1. 作者在第一段中写养山茶、养白兰不成功的经历有什么用意?
2. 文中写“我”对牵牛花的感情变化过程为 —— —— 。
3. 牵牛花的生长告诉我们一个基本规律,这个规律是
4. 说说作者由牵牛花身上感悟出的人生意义。
(三)
马路旁的行人道比马路要整整高出一个台阶,而他简直还没满一周岁。
他长着两条细弱的小腿,此刻这两条小腿却怎么也不听使唤,老是哆哆嗦嗦……但两条腿的小主人——小男孩儿想从马路登上人行道的愿望却十分强烈,而且信心十足。
瞧,那只穿着好看袜子的小脚已经抬起来,踩在了人行道的边沿上,但孩子还没有下定决心登上第二只脚,有那么一会儿他就那么站着:一只脚在人行道上,而另一只脚还在原处没动。
然而小孩儿又收回了跨出去的那一步,他在积蓄力量,小男孩儿就这么站着,既不前进也不后退,只是固执地注视着自己的前方。
“还小呢,刚刚能走路,就能跨台阶?”路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啧了啧嘴说,“做大人的要帮他一把。”
而小孩儿的妈妈并没有伸出手去,只是微笑着鼓励说:“自己上,小乖乖自己上。”
小脚又一次的踏上了人行道,另一只脚也费力地提到了空中,这回可真憋足了劲。
“加油!加油!”旁边的小姑娘喊道。
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人行道上去了,这也许是孩子一生中拿下的第一个高地,小胖脸同时绽开了笑容——了不起的胜利!
“好一个登山者!”胡子老爷爷幽默地说,他摸摸孩子的头,“一开头总是困难的,但现在总算对付过去了。乖孩子,祝你向新的高度进军!”
人生有多少个第一次啊!
1. 文中的主人公是
2.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男孩儿想从马路上登上人行道的愿望却十分强烈”?试着从文中找出根据(写两处即可,用文中原话)
3.“这也许是孩子一生中拿下的第一个高地”一句中“第一个高地”具体指什么?
4.“人生会有多少第一次啊”这“第一次”指的是什么?
5. 给短文选一个题目( )
A. 爬人行道 B. 小男孩 C. 第一次 D. 攀登
,“阅读理解”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