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小学语文案例,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倡简:语文课堂教学的“回家”之路,http://www.dbk123.com
在第十八届“教海探航”特级教师优课展示活动中,薛法根老师执教了《我和祖父的园子》(五年级下)一课。他仅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让学生沉浸在语文学习中,如痴如醉。不仅读懂了课文,读出了语感,理解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提升了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培养了一种良好的思维和学习习惯。薛老师课堂教学的效率之高,让我有了这样的感悟:倡简,语文课堂教学“回家”的路。
一、多维的教学目标因选准了教的落脚点而简
常言说。数学教学是清清楚楚几条线,而语文教学却是模模糊糊一天片。但薛老师的课堂所呈现出来的语文教学却是别样的清新。课堂教学一开始,薛老师即请三位学生上黑板、其余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分别听写三组词,要求竖着写,允许学生看书,但要快速而准确地看、尽可能少看。三组词分别是:第一组词: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第二组词: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第三组词: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这三组词的听写设计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听、写、学、思的练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文本语境。
薛老师在学生快写好第一组词时,要求学生接着写一个同一类的词,这就轻而易举地启动了学生的思维。等三组词都写好后,薛老师又报出了“草帽”这个词,要求学生想一想该写在哪一组词的下面,学生面露难色,教师故意为难学生。要求必须写,学生的思维顿时处于愉悦的紧张状态。不少学生在犹犹豫豫、恍恍惚惚中将“草帽”写在了某一组词的后面,在黑板上听写的三位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思考怎么也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糊里糊涂地在某组词后写上“草帽”,只好满脸狐疑地望着薛老师。在等待中。教师开始点评:
教师首先统计写了“草帽”的人数,顿时,课堂上小手如林,听课的老师也都发出会心的微笑。
点评1:我们先看黑板上的听写。(面对听写第一组词的学生)你为什么写“蚂蚁”不写“草帽”?
点评2:不写就对了。你不仅写得正确,字也写得工整。
点评3:(面对听写第二组词的学生)“倭瓜”见过吗?吃过吗?
点评4:你写的这组词可归为什么类?“草帽”为什么不写?
点评5:(面对听写第三组词的学生,发现学生将“拔草”的“拔”写成了“拨”)请你打开课文再仔细看看。不会写没有关系,有课文呢!
点评6:第三组词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写“草帽”?
点评7:(面对全班同学)有没有同学将“草帽”写在三组词旁边,单列一行的?
教师郑重其事地数了数共9名,神情中露出对这几位学生的欣赏。这9名同学均显得很兴奋,他们享受着独立思考后的成功喜悦。
接着,教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工整地板书“帽”,并从造字特点上为学生分析了“帽”字右上部的写法。
三组词语,一个“草帽”,“闹”得满园春色,情趣顿生,或写、或看、或思,一切是这样的实在而又这样的灵动。生字词教学,常是最不可能出彩、被程式化教学的地方,即使教得再单调乏味,也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句“生字词教学能怎么教?它本身就是枯燥乏味”的托词就把教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思维的定势造成了教学的低效。薛老师的课堂,简单的生字词教学竟融合进了多维的教学目标,它因选准了教学的落脚点而简单。这样的演绎令听者如醍醐灌顶:再多维的教学目标也必须落在实处。
二、语感的唤醒因开发了学生本身的教学资源而简
学生自身就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师如能关注到这点并有意挖掘,将起到力拔千斤的作用。在朗读指导时,薛老师先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读得不太好,薛老师好像早有预料,面对全体学生轻轻地问:“听了他的朗读有感觉吗?”学生们都摇头表示没感觉,薛老师就请刚才朗读的学生推荐另一位同学读。被推荐的学生竟一下子读得很好,薛老师又问学生:“有感觉吗?”学生们笑眯眯地回答:“有。”薛老师就请被推荐的学生说说为什么能读出感觉来。该学生归纳了两点:一是用心读的:二是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来自优秀学生和一般学生的教学资源就这样被开发出来了,接下来的教学更显匠心:
师:(面对读得很有感情的同学)请推荐一个同学读,这个同学要是在班上很少发言的,你推荐他锻炼一下的。
(学生推荐了一位,那位学生脸红红地站了起来)
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来,腰挺起来,你注意两点:一要慢一点;二要声音响一点。
(学生读后,教师引导学生评价)
师:他这次读与平时有哪些地方不同?
生
1:声音响亮了。
生
2:比平时读得更流利了。
生
3:错误少了。
师:比平时读得更认真更细致了。每个同学只要在课堂上勇于举手,积极锻炼。就会读得更好。下面请每个同学自由读,要读认真、读细致。
春风化雨,涸物无声。这一个学生的进步,启发着更多的学生昂首挺胸,自信向前。一切竟这样简单,又这样丰富。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来源于学生,生生互动,生成精彩。
三、
[1] [2] 下一页
,倡简:语文课堂教学的“回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