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03-24 15:41:45  浏览次数:368次  栏目:语文教学设计
标签:小学语文教案,优秀语文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http://www.dbk123.com

《百合花开》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寓言体散文,从文字上看非常浅显,非常通俗,但蕴含的意义却非常深刻,也非常有价值。它主要通过一株百合历经磨难开花的过程,显示其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以及执着的追求,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感悟生命,是我需要做到的。

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六年级寓言体散文无论以篇幅还是思想、内容量都是十分丰富的。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我让同学通过朗读感悟作品,来读通文气,来读懂文意,来读出文章的深刻的内涵。读书千遍,其义自现。朗读是体验感悟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朗读,学生对文章的认识才能从模糊到清晰,读、品、悟再读,再品、再悟。无论是什么方式的朗读,其终极目的都是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真读书、真感悟,而学生也很乐于参与其中。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知识的前后钩连中去比较、辨析、理解,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听读、声情并茂地朗读、积极自主地探究、圈画重点词句、旁批分析赏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理解百合的同时懂得信念

www.dbk123.com 对于人生的价值。本课主要围绕“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这个问题来品读语言,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学中,运用图片展示,配乐朗读,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在引导中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注意重点词句的赏读,重视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教师随机点拨,使自主探究、交流感悟与接受性学习方式有机结合,采用“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并在此过程中穿插朗读,在训练学生品味语言的同时理解百合的精神,这是文章的重点。

我从学生点出的“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为中心扩展开来,以四个“努力”为支线,使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畅谈自己对百合的看法,在品析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百合的品性与精神,体味她那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以及她的坚韧与执着。

从贯穿全文的拟人手法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写百合即在写人”,作者塑造的充满灵性,充满智慧的百合也具有了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同时,用找生命线这一小游戏将文章的主旨顺理成章的揭示出来,整堂课也达到了高潮。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下来,总还是有心中不甚满意的地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放手给学生的同时又不着痕迹的引导,是一个难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不敢给学生100%的自由,为引导而提出的问题比较多,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意识的加以改善,使自己更快速的成长起来。

 

13、世界的边沿在哪儿

教材分析:

儿童时期是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好听、好看、好想、好问。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七岁的孩子,对“世界的边沿在哪儿”这一问题产生了不可抑制地好奇。文章以孩子的疑问为线索,描写了疑问的产生,以及对这个疑问的思索及探寻。文中人与景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把一个七岁男孩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刻画得淋漓尽致,读后。不禁要对杨卡的执着发出赞叹。景物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一——四段景色近乎梦幻,“野旷天低树”的幽远画面近在眼前。九——十二段赋予太阳人的性情。

教学要求:

1.了解文章内容,理解样杨卡对“世界的边沿在哪儿”的思考与探求,感受杨卡那份纯真执着的好奇心。

2.体会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本文以情景描写和心理描写为主,在读中品味意境,体会情感,升华感悟。

课前准备:

查阅资料,或请教老师家长,寻找问题的答案。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指读课题,这是一个问句,那你们想一想: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2.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一个七岁小男孩的思索,让我们随课文走进杨卡的内心世界。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1.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顺每一个句子,划出有争议的字词,小组交流。

2.反馈初读情况:强调有争议的字词:黑黝黝、薄薄的、土岗儿

3.再读课文,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自读自悟:

世界的边沿究竟在哪儿?小杨卡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作了哪些努力?你认为杨卡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勾画、批注。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世界的边沿在哪儿》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

二、静心默读,自读自悟

世界的边沿究竟在哪儿?小杨卡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作了哪些努力?你认为杨卡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上节课,我们已经勾画了重点词句、作了批注。同学们静心默读,思考,小组交流交流。

三、全班交流认识

1.杨卡用好奇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一-——四、九——十二、十五、十七、十九段都是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至四自然段中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的傍晚时分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示出了一幅深远的极富立体大吃一惊的画面。按照季节顺序描写的九至十二自然段,把四季的太阳刻画成了一个性情丰富的人。这样细致的景物描写,能让我们感受到杨卡对这个世界观察得是多么细微,他想用自己的眼睛探寻到“世界的边沿”。

2.杨卡问身边的亲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五六段),“杨卡聚精会神地望着那一条条带子般的、沉默不语的道路”,“聚精会神地望着”说明杨卡在用全部的精力思索这个问题,他出神地向遥远的方向张望着,他多么想看到如带子般的道路消失的尽头,他多么想这些道路能够开口说话,告诉他世界的边沿在哪儿。就这样,“杨卡整天想着,怎么也弄不明白”。这个孩子

www.dbk123.com 就像着了魔一样,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想,变着法地想。他在问过祖母、舅舅、父亲,他太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3.杨卡决心靠自己的本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追求精神:他想到也许太阳知道,并回想四季的太阳来进一步肯定自己的想法,他不顾一切地满怀着危房向着太阳跑去。“他累了,满身是汗,但仍然尽力向前跑着,”因为他太想知道太阳落到哪儿了,生怕停下来会错过这个最好的机会,他跑了很远,眼前已经出现了新的远景。“站住!”天真的孩子着急地命令太阳,他是那样渴求,又是那么无助,他是多么想跟着太阳到世界的边沿去看一看哪。太阳落下去了,杨卡对答案的追寻却并没有随着太阳的上沉而停滞,他的头脑中又迸发出新的火花——上学,书本上一定有答案。这是一个向着既定目标不懈追求的孩子,正是这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追求精神,让这个七岁的孩子触动了我们的心灵。

四、联系生活。

1.杨卡在他的生活里追寻着世界的边沿,他是那么好奇,那么执著。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眼中的世界,结合自己课下查找的资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同学讨论讨论,世界的边沿到底在哪?

2.小组讨论。

3.交流收获、体会。

课后反思:

 

 

 

14、壮哉,少年游

教材分析:

《壮哉,少年游》是一篇行文流畅、结构简洁、带着几分豪气的散文。作者引用了史学家司马迁、地理学家徐霞客、诗人白居易、科学家沈括的游历故事,以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对青少年游历的重视,呼唤着我们走进山水之间去陶冶性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分析题目“壮哉,少年游”,作者在向我们传达两种意思。第一是对古今中外少年游历的赞叹,认为在青少年时代就能够云游四方,广学博识,那是何等的壮美有气势。第二,作者表达出殷切的期望,危房祖国的青少年一代,能够充分认识到游历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投身到大自然的环抱中陶冶性情,开阔胸怀,增长阅历,增强意志,让新时代的少年游历壮大起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