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再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4.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三、再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带着问题大声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讲述了关于方志敏同志的几件事?
(2)方志敏是一个怎样的人?
身为大官,身上却连一个铜子也没有,足见方志敏为官正直、清廉;身陷牢房,却能笑谈自己的一件趣事,可见一名共产党员的乐观坦荡;舍己为公,一心为着革命,不像国民党军官,只想升官发财。
(3)文中哪些内容最能凸显方志敏同志的可贵品质。
2.集体反馈交流。
3.划出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圈画关键词语。
4.集体交流,教师作适当点播,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
5.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读了这些文字有什么感想?你觉得清贫这一可贵的品质对当时的革命有什么意义?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入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1.找出“我”与“士兵”的对话内容,同桌分角色朗读
2.指导同桌朗读。点评:读得怎样?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3.再次朗读(男女生,师生对读)。
五、作业布置
1.书写课后生字。
2.把文中关于方志敏同志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学习“趣事”一段,
www.dbk123.com 思考:1.找出“我”与“士兵”的对话内容,同桌分角色朗读。
2.点评:读得怎样?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3.圈划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心理的语句,说说他们的作用。朗读、点评、圈划、交流。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语言感受,学习由人物的对话,神态,动作描写入手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传家宝”一段,
思考:
1.对方志敏“家底”的补充叙述有什么表达作用?
2.方志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
朗读、思考、讨论。让学生了解补叙对方志敏品格的深入剖析。
拓展探究
1.“清贫”的生活对于革命者到底有什么意义?
2.大家都说方志敏同志很清贫,可有人却说他很富有,你是怎么理解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小组讨论、交流辩论。提炼文本,理解“清贫”真正含义,让学生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作业布置
想一想,在当今我们生活富裕了,清贫还需要吗?请写一篇300字短文。
《儿子的采访》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们的愿望或梦想大多是远大的、崇高的,至少在他们看来是“严肃”的、像“回事儿”的。这多半与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所接受的影响和家长对他们的期望有关。这是孩子们学习这篇课文的认识基础和生活基础,应予注意。
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
从儿子的采访中了解爸爸的三个愿望,从《我眼中的爸爸》中了解爸爸这个人。
2.过程和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给课文分层,从不同层次中完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要求。安排学生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父母对人生三愿的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聆听别人的发言,并试着去其感悟言语中的深意。
教学准备
演示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儿子的采访》
(教师板书课题,或课件出示课题)。
说说你们从课文名称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发言,教师注意引导。)
从课文名称中我们知道课文讲述了“儿子”的一次采访,那么他采访了谁,问了什么问题,被采访者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教师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
(这时候教师观察学生,看学生是不是进入状态,如果大部分学生进入状态则可以进行下一环节教学。如果很多学生没有进入状态,那么教师可以再做下一步引导,见2。)
2.好了,同学们来和老师做一个游戏好吗?老师现在来做一次采访,采访的对象就是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
(学生发言,谈自己的梦想)
你知道你爸爸妈妈的梦想吗?
(引导学生谈自己爸爸妈妈的梦想,学生可能不知道,或者说出一些想当然的答案,教师要往课文中“爸爸”的“三个愿望”引导。)
有一位爸爸,他的梦想有些奇特,跟你们眼中爸爸妈妈的梦想完全不一样。我们来看看吧!
二、结合问题阅读课文并讨论。
1.请同学们结合以下几个问题来阅读课文。
(教师出示问题:1.爸爸的三个愿望分别是什么?2.对应爸爸的这三个愿望,儿子的反应又是怎样的?3.此时爸爸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4.爸爸看到儿子的反应后给了他什么建议?5.儿子是怎么做的?6.最后结果是什么?7.这时你对爸爸有什么看法?)
2.同学们读完课文了吗?谁能回答上面问题?
(教师点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让其他同学针对发言进行讨论。)
三、给课文分层次。
www.dbk123.com 1.同学们读了课文,也讨论了很多问题。那么老师现在有一个要求:你们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吗?快速默读课文来给课文分段吧!并说说你这样分的依据是什么。(学生默读课文并分段,将分段的依据写在纸上。)
同学们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分段的吧!
(学生交流所分的段落层次及依据。)
2.老师认为是这样分的,大家看看同意吗?
(教师出示课文的段落层次。)
你们按照老师划分的层次想一想,每一层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老师引导学生,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通过大意了解爸爸三个愿望是什么,了解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深层挖掘课文,交流讨论。
1.评论三个愿望。
我们知道了爸爸的的三个愿望,谁来谈谈你什么时候吃不下、睡不着或者笑不出来。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
初读课文时,我们像课文中的儿子一样,觉得爸爸的这三个愿望太可笑了。读完了课文,并且也说了说你们什么时候吃不下、睡不着或者笑不出来。你们还觉得爸爸的这三个愿望可笑吗?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
你们怎么评价爸爸的这三个愿望呢?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
2.评价课文中的爸爸。
请同学们读第一部分,通过父子的对话,你认为爸爸是一个怎样的爸爸?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使其明白,爸爸的回答是认真的,对待采访也是认真的。)
请同学们读第三部分,通过老师对爸爸的评价,你认为爸爸是一个怎样的爸爸?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使其明白,爸爸的关爱儿子的。)
3.评价课文中的儿子。
读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你想对课文中的儿子说什么呢?
(重点引导学生从儿子三次反应来评价儿子,从“愣了”、“着急”、“失去控制了”认识到对爸爸产生了误解。从而懂得聆听别人发言,感悟对方话语的深意。)
五、布置采访作业。
我们知道儿子在采访中,其实犯了错误,不应该在爸爸说出自己的愿望后,不去体会爸爸的深意就急忙出言反对,应该懂得尊重对方,体会对方的深意。你们能做到吗?老师现在就来考验你一下。请你们回家后给爸爸妈妈陈述课文中“爸爸”的三个愿望,然后对爸爸妈妈进行采访,看看爸爸妈妈对这三个愿望的看法。之后也可以问问爸爸妈妈的愿望是什么,并用心体会。
《挑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解决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场景。
2.欣赏并积累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
3.“我”第一次挑柴的经历,体会文章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重点体会生活的哲理,即决不放弃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感受童年时代的生活情趣,以及栩栩如生的南国小镇风光。
2.难点:深刻体会“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这段话所揭示的生活态度。
教学准备:影音视频、《挑柴》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歌曲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挑柴》这篇课文,课文的题目很直观,直接说明了文章所要讲述的事情。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不一定有过这种生活体验。但是,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联想一下自己的实际生活,是不是有相同的生活体会。尤其是当我们自己面对困难的时候如何去面对,大家读课文找到作者的处理方法。我想,大家一定可以找到与作者类似的生活体验。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