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七、根据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词,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在诗词中的意思。
犹: 待:
2.填空。
(1)“ ”“ ”点出了四季的变化,时间的更替。
(2)“ ”一句点出了寒冬中梅花严酷的生存环境。
(3)下片中,作者把梅花喻为 的使者,进一步热情礼赞。
3.“犹有花枝俏”中的“俏”用得好,好在哪里?
八、在诗句中填人花的名称。
1.人面不知何处去, 依旧笑春风。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
www.dbk123.com 4.人闲 落,夜静春山空。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跳水》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和能力
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2.过程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引导的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够领悟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故事的惊险,并从中受到启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能够领悟到遇事需要冷静,镇定,开玩笑要有分寸,不要过分的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
能够使学生从体会人物心情,感受故事惊险中受到启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比赛吗?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一场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教师板书:跳水)。
大家在课下看过这篇课文了吗?
《跳水》的作者是谁呢?你还读过他的其它作品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再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4.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朗读课文情况: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进行评议。
2.让学生谈一谈“课文中描写的跳水场面与你印象中的有什么不同?”
3.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4.在书中标画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并用几个字说明他们之间的联系。
(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
四、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今天呢,继续来学习课文《跳水》,哪位同学能把这个故事再给大家讲一遍呢?
抽几名同学复述故事。
二、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1.出示思考题: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要求:(1)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3)在班上汇报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品读感悟,理解重点部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做了细致的学习,而且还做了认真的讨论探究,这对我们学习文章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学生品读课文中的段落,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以下段落。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坐在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和爪子撕。(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
www.dbk123.com 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反而“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3))“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
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②从“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摇摇晃晃”、“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倒甲板上就没命了”、“难以回转身来”、“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出示图片,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3.看到这里紧张吗?你想救他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让学生各抒己见。)(找海绵垫(床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4.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能行,那么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课文第7自然段。说说船长为什么这样做?
5.研究: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
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说明父亲不会开枪。
6.“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四、总结全文。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学习课文后,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