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提出
小学语文效率不高的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瞩目乃至“忧思”。究其根源,我们可能找到多种,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作为语文教学主体的阅读教学,一直徘徊在以课文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模式这一怪圈之中,面面俱到的提问应答,占用了本来应当进行言语训练和思维训练的时间,学生主体地位失落。《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浙江特级教师周一贯在他所著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一书中提出的“研读:一个正向我们走来的课题”,指出了阅读教学的时代趋向: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研读,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求阅读主体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他又在《课堂表演——阅读教学的全身心感受》一文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课堂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是促进其对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具有很强的综合性。”2001年,笔者从事低段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课堂表演”具有的内在研究机制,因而,我们以《“表演型”研读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为课题,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表演型研读”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对于创设“以人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建立符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培养要求的研读体验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想象力与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假设及目标
(一)研究假设
如果教师研究低段学生的“研究性阅读”,掌握科学的课堂指导策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与实践以“演——研(表演评价)——再演”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把阅读课文的思想内涵和语言形式,能动地转化成为个体的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强化学生主体活动,那么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实现自主学习,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为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奠定基础。
(二)研究目标
(1)“表演型”研读以表演促进研究,以研究推动体验,强调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提高表演者的阅读质量、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2)构建学科课堂教学的新结构和运作的新策略,达到课堂教学的省时、高效、优质,提高课堂教学的综合效益。
(3)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操作能力及科研能力。
三、研究原则
“表演型”研读就是指学生在理解课文、独立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活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本课题坚持了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在教育教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结合起来,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爱学”、“要学”、“学会”,动脑、动手、动口,学得有趣,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以致用。
2、实践性原则。教师为学生创设多种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把认识与创造,对美的追求和体验,张扬个性与健全人格统一起来,促进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
3、互动性原则。“表演型”研读过程是一个师生、生生多边活动的过程。学生学习不能只限于接受来自教师的单向信息传递,不能只是学生对教师的简单反馈,也不能只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过程,应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的过程。这样,既提高沟通能力,又培养合作精神。
4、创造性原则。教师在学生“研——演”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想象能力和批判意识等,最大限度激发学生主体的创造潜能。
四、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我们课题组已收集有关“表演型研读”的理论资料,形成一定的理论指导方案,并构建出“以表演促进研究,以研究推动体验”的低段“表演型”课堂教学模式:“整体感知——表演交流——研评成败——再演提升——拓展创新”。
下面我组以《狼和小羊》一课为例,阐述“表演型”研读模式的基本运作程序:
1.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在读通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后,教师要求学生再读课文,了解狼找了哪三次借口?这是一只怎样的狼和怎样的小羊?(三次借口:小羊把狼喝的水弄脏了;小羊去年在背地里说狼的坏话;说狼坏话的不是小羊就是小羊的爸爸。狼:凶恶、不讲理…… 小羊:温和、善良、讲理……)
没有扎实的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也就没有对课文的感悟,
使学生进入表演困难重重。即使勉强表演了,也不会从中获得很多的经
验,达到深入进行研究性阅读的目的。
2.明确专题,自读试演。
(1).专题的问题情境:
A、自由读课文,哪些提示语和标点符号能提示你演好狼和小羊的,用“▲”标出来。
B、想象狼和小羊的动作、表情、语气,同桌分角色试演,
(2).按问题情境自读、试演。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表演前的自读准备同样十分重要,因为这是带着专题(如何表演)的研究阅读,有强烈的研读动机,自然会有很高的研读效率。
3.表演交流,研评成败。
为了降低低年级学生表演的难度,教师把课文分成三个片段(第2—3段;第4—5段;第6段)进行表演交流。
第一片段:(第2—3段)
(1).指名分角色演;
(2).评一评:从动作、语气、表情三方面进行评议;
(3).教师随机点拨理解,落实训练点:
A、指名在板画上标出“上游”“下游”的位置,说一说:“水是从上游流到下游的。狼站在上游,小羊站在下游,所以( )。”通过理解小羊的话,体会狼的不讲理。
B、“气冲冲”:请你“气冲冲”的说几句话(演示“气冲冲”,体会“气冲冲”。)
C、理解“就算这样吧”、“不会有的事?”分别指什么?说一说:“狼说去年小羊在背地里说他的坏话。小羊去年还没有生下来,所以( )。”体会狼的凶恶、无理可讲,小羊的可怜、委屈。
以表演作为课堂交流的手段,学生正是通过表演来传达自己对课文研究的认识和感受。表演只是交流的一个过程,不是目的,自己觉得表
演不满意可以重来,也可以拿着课本表演。表演后,必须重视对表演的评议,可对照课文的描述来评价表演成功与否。教师在学生评议中给予必要的点拨和提升,落实训练点。
4.再演再评,推进感悟。
再指名演:通过小导演们的指点、评价,大家有信心比刚才的两位小朋友演得更好吗?
再评角色表演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然后分组分角色演、男女生分角色演,在演演评评中不断加深对角色的理解、体验,乃至感悟。
当学生在评议中对课文有了新的研究、新的认识后,再让学生表演,演后再评议,以不断推进研读深度,在演中体验,在演中感悟。
5.拓展延伸,想象创造。
(1).当狼向小羊扑了过去时,你想知道什么?
(2).请你给这个故事续编一个结局。
这是深化阅读并引导运用创新的环节,有其特殊的训练价值,教师可引导学生设想并发展情节,延伸表演内容,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与众不同的想象创造。
从《狼和小羊》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出,我们探索“表演型”研读在教学中的实践时,确实经历了“整体感知——表演交流——研评成败——再演提升——拓展创新”的过程。
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好的模式同科学方法有联系,它体现着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要善于运用模式,这就是既掌握模式的基本精神,又不拘泥于模式,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活用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我组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抓住课文中不同的表演研究机制,探求出表演研读“常式”中的“变式”:
①自读入情——表演反馈——指导评论——再演提升
②整体感知——确定角色——合作试演——表演交流——评议再演
③课前自学——表演汇报——专题研评——悟中再演——想象创造
,“表演型研读在小学语文低段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