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设计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整册教案五
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整册教案五

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整册教案五

03-24 16:39:56  浏览次数:451次  栏目:语文教学设计
标签:小学语文教案,优秀语文教学设计, 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整册教案五,http://www.dbk123.com

第五单元
主体9《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材简介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同情弱者”。本课描写的是在风雪交加的大年夜里,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沿街叫卖饥寒而死的悲惨故事。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语文学习方式的改变,要以读为本,通过读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本课设计从整体入手,采用自主、合作、多项互动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个性化理解课文,并着力为学生发展和展示阅读能力提供广阔空间,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贫苦儿童悲惨遭遇的同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
4.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像的表达方法,能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1.体会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像与悲惨生活的联系。
2.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动情描述,引出新课
1.教师可以用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卖火柴小女孩的画面,用动情的语言进行描述,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出新课。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
相机提问:“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全面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画出本课生字,结合课文读准字音、体会字义。
3.自主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三、再读全文,汇报交流
1.课文的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四、教师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小女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细读探究
(一)阅读第一部分(1~4自然段),体会小女孩所处的恶劣环境。
1.读后讨论。
大年夜,天快黑了,又下着雪,小女孩为什么还在街上卖火柴?(抓住两点来引导:一是“她不敢回家”;二是“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2.说说体会。
从这里,你体会到这个小女孩怎么样?(小女孩冻了一天,饿了一天,没有人关心她,回去还要挨打,真可怜。)
3.感情朗读。
要把阅读中体会到的小女孩的可怜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二)阅读第二部分(5~11自然段),探究小女孩的理想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
1.自读感悟。
说说小女孩的理想与需求是什么?你是从那些语句中体会到的?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小女孩的理想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并追溯原因。把有争议的问题提出来,老师和大家共同探讨。
3.交流展示。
(1)谁能代表小组把上面的问题与大家交流?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可随机归纳板书:
理想   幸福、快乐
需求   温饱、欢乐、怜爱
(2)从幻象与现实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文中哪些段落最能打动你?读出来给大家听。(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个性,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阅读第三部分(12、13自然段),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1.自己轻轻地读读,再想想那是一幅怎样凄惨的画面。
(自学、想像)
2、联系全文理解句子。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1)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3.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想说什么?
三、总结
第三课时
一、深化主题,领悟表达方法
1.朗读课文后讨论:
①小女孩的死说明了什么?
②小女孩在现实生活中如此痛苦,为什么作者还要写她美好的幻想?
2.从这篇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出示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加深理解旧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二、指导复述全文
1.回忆课文内容,向同桌复述。
(引导学生回忆五次幻象,抓住要点,简要复述。)
2.用多媒体出示画面,指名复述。
三、指导书写生字
1.读要求会写的字并组词。
2.按字型结构分类,指导几个难写的字。
3.学生练写。
四、积累词语
1.在文中选出两个你喜欢的词语写在词语积累本上。
2.自选词语写两个句子。
五、拓展延伸
你们喜欢安徒生的童话吗?课后我们可以读一读《安徒生童话故事集》。
六、作业(任选其一)
1.改写这篇童话的结尾。
2.写一篇读后感。
主体10


快乐读书屋 《父母心》
教材分析
《父母心》是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了一艘轮船上一对贫困夫妇把子女送给人家又领回来的感人故事。说明了优厚的条件,也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感情,表达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从作者的编排意图看,目的是要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心,做到“我爱我家,我爱我亲人”。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以课外相关文章来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通过多种形式把学生的情感一步一步地调动起来,让学生真正动情,从心灵深处产生要感激父母,要报答父母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和谐的读书氛围中理解、感悟文章的主旨,逐步提升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极其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一波三折的故事中体会父母对儿女的浓浓的爱意。
4.认识4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在一波三折的故事中体会父母对儿女的浓浓的爱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1.用《母亲以手喂熊救爱子》的故事,导入新课。
(多媒体画面上出现病床上的母子俩。这位母亲带着5岁的儿子到抚顺市劳动公园里玩。工作人员正准备把黑熊搬到室内过冬,已经将笼子外的铁丝网拆除。不知不觉中,这个孩子走近黑熊,并将一块糖伸向黑熊,于是小手被黑熊咬住了。这一刻,母爱化作巨大的勇气,母亲迅速将一只手伸进熊嘴里喂给黑熊,另一只手护着儿子的小手,拼命地从熊嘴里往外拉。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这位勇敢的母亲以双手重伤,其中一只手肌腱断裂的代价保住了儿子的小手。)
2.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请同桌或老师帮助读准字音,遇到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读完后请用简要的话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三、知情悟理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中的这对父母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再读感悟。
当你又读一遍课文时,你对文中的父母所作所为有不同的看法吗?学生交流。
(如果意见不同,可分组讨论,再交流。)
3.提炼升华。
朗读使你受感动的句子,谈谈此时你的感受。
四、总结全文
1.从这篇短文中你懂得了什么?
2.结合实例谈谈生活中你的父母对你的爱。
五、拓展延伸
师出示有关父母爱方面的小故事(也可课前让同学搜集)进行阅读。
附故事:
一天深夜,一场特大的泥石流吞没了熟睡的小山村。天亮时分,当救援人员赶到时小山村已夷为平地。突然,有人惊叫:“下面有声音!”大家跑来一看,一间埋在泥石流下的小木屋,(下转27页)
(上接23页)仅剩下屋顶的一角。
救援人员刨开泥土,掀开屋顶,只见屋里全被泥沙填满,惟独房梁下还有小小的一点空间,一个赤裸的小女孩一动不动地蜷缩着,看样子还不到两岁。救援人员赶紧将她抱出来,她却死活不肯离开,哭喊着要妈妈。顺着小女孩手指看去,在她蜷缩过的泥沙处,隐隐约约露出一双泥手。有人惊叫:“下面还有人!”顿时,救援人员以那双手为中心,沿着四周小心翼翼地往外刨。不一会儿,眼前出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景象:一个女人站立着,双臂高高举过头顶,像一尊举重运动员的雕塑……
她被挖出来时已经僵硬了,在这个女人的脚下,又刨出一个半身赤裸的男人,他昂然挺立,双肩高高耸起……
原来,这个女人正是站在男人的双肩上,双手高高举着小女孩的……
阅读后思考:
1.文中主要写了什么事情,读后你有什么想法?(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
2.联系课文,看看两文有何相似之处?

[1] [2] [3]  下一页

,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整册教案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