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市新街镇中心小学 吉裕建
【教材依据】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
【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七律 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在这个单元中,它的作用不仅仅是让学生领略军人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精神,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从这首诗中领略诗人的大气磅礴,感受他的伟人风采。
设计理念
诗意语文,就是复活学生感性生命的语文,就是让感性和理性趋向融合、求得平衡的语文。尊崇文本的价值取向,综合运用课内外学习资源,以读为本,获得对文本的感悟和情感体验,并形成语感,从而实现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审美品位的提升,达到人文性、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学情分析
《七律 长征》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对“长征”的认识比较模糊,因此我在课前就要求学生去搜集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这样就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加深对本节课的目标达成度,我还以《长征》这首诗为切入点,另外选择了毛泽东的三首诗词《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伟人风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有感情地朗诵这篇课文。
过程与方法:
在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同时,训练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历史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弄懂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长征的视频、文字资料和《长征》歌曲录音并用powerpoint制成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同学们,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崔永元叔叔带领了一支特殊的队伍,你知道他们是去干什么呀?(生:长征)他们为什么要去长征呢? 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长征》诗(板书课题)。
通过课前的预习,你们对长征了解了多少呢?(交流预习的情况)。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毛主席)当年毛主席亲自率领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现在老师把这首诗朗读给你们听。(教师朗诵全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一)初读全诗
1、因为这是一首律诗,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自己先试试把它读正确。
2、指名试读课文,随机正音。
3、诗中涉及到好多山名水名,你们能搞清楚吗?
山名:五岭、乌蒙、岷山
水名:金沙江、大渡河
(出师课件一,简单介绍)
4、介绍时代背景: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整体感知
1、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千辛万苦,战胜这千难万险,请同学们整体朗读全诗,用一个字概括一下红军长征的过程。
2、指名回答 (板书:难)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
1、师:诗歌中,毛主席是怎样描写这一“难”字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8句。
2、指名回答。教师板书: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3 、描述:读到这首诗,我们好像也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上谷乌蒙峰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千里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
面对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是什么态度呢?(生:不怕)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关键词)
四、品读感悟,深入领会。
预设一: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从“细浪”和“泥丸”你读懂了什么?
2、他们与“五岭”、“乌蒙”又有什么关系呢?
3、怎么读这一句呢?
是啊,那么长的岭,那么高的山。在红军眼里,逶迤的五岭就像是翻腾的细小的波浪,就像 ,就像 ;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就像是滚动的泥丸,就像 ,就像 。你对咱们这支红军队伍怎么评价?
4、就让我们用铿锵有力的朗读,再现红军的披荆斩棘,纵横于万里征程的豪迈气概。(指名读,齐读)
预设二: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我们先来看这个(寒)字。你怎么理解这个“寒”字?(寒冷、寒气逼人)
2、红军要横跨离水面有几十丈高,只有十三根铁链组成的铁索桥,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当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场惨烈的战斗画面时,你也许对“寒”字会有更深的体会。(播放课件二)
3、看了之后,你想说什么呢?怎么理解这个“寒”字?(战斗的惊险悲壮,惊心动魄,让人心有余悸,心惊胆寒)
4、怎么读这一句。(先指名读再齐读)
5、你怎么理解这个“暖”字?读过长征故事的同学,你还记得金沙江是怎么渡过的吗?(五月初云南温暖的天气;激流拍岸,把岩石拍暖了)
6、那就让我们重温“巧渡金沙江”的场面(播放课件三):
7、读了这段文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对“暖”字理解了吗?(心暖,愉快,巧渡金沙江后的热烈情绪和胜利的喜悦)把你的这种理解放到诗句里读一读。(先指名读再齐读)
8、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看似不可能发生的事,却发生在这支队伍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学生再读)
9、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豪情,那么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喜悦。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大声读读最后两句。
预设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读着这一联,你觉得哪个字跳入了你的眼帘,找到后细细推敲,琢磨琢磨。
“喜”的是什么?喜从何来?(过了最后一道难关,胜利在望,胜利之喜,会师之喜,摆脱敌人之喜,到达目的地之喜……)
2、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来,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通过声音读出来。谁来向我们展示这种豪情万丈呢?
(老师从你的表情看出了“尽开颜”; 真好,这是一种豪情满怀的喜……)
五、总结提炼,感情升华。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现在理解“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意思吗?
2、作者在文中写了三座山、两条河,这里为啥用万水千山呢?
3、第一句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呢?(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六、激情朗读,体验情怀。
就是这样一群普通的人,他们凭着坚定不移的热情,乐观向上的精神,创造了奇迹,创造了历史。
红一军团的战士们这样回忆:(出示课件四)(女生读)
有一位美国战地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这样说:(出示课件五)(男生读)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这样评价: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的壮举,光辉的史诗!(播放音乐《长征》)
来,让我们再来透过这激昂的文字,拂去岁月的尘埃,去感受曾经的壮丽和豪情,呼喊出你的心声吧!(全体起立,读)
结束语:
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今天,当我们吟唱这首曾经让我们的祖辈们为了豪情满怀,热血沸腾的长征歌曲时,长征的历史正渐渐地离我们越来越远,但老师相信长征的精神一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