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片段赏析大全,
课堂上的教学智慧,http://www.dbk123.com
知识渊博的教师必定是智慧的,富有灵气的。在教学中他会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析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头点,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不论事先如何周密地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对抗。而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下面是《再见了,亲人》的一则教学片段:
正当师生沉浸在动人的送别场面中时,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故障”——
“读完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你们知道这里主要讲的是大嫂做了一件怎样的事吗?”
停顿片刻,教师引导:“是不是挖野菜失去双腿啊?”(板书:失双腿。)
“不是,不是失去双腿……”有学生小声嘀咕。
教师微微一愣。显然,这小小的插曲已然出乎他的意料。但只是一刹那的时间,他便又恢复了常态。
“不是失双腿,难道是失单腿不成?”教师微笑着点拨道,“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圈出关键性的词句,再认真想想,交流一下。”
教室里有了短时间的宁静。可一分钟不到,孩子们就“失去双腿”和“失去单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我以为是失双腿,因为大嫂拄的是双拐。”
“不对。你的推断不准确,看书也不够仔细。”第二位同学振振有词,“书上只是说‘您架着双拐……我们只要想起您的双拐’,但并没有直接表明大嫂失去的是双腿。”
“是呀,大嫂拄的虽然是双拐,但可能失去的是两条腿,也可能只是一条腿。”另一个孩子补充着。
“对。我前天还在医院里看见失去一条腿的叔叔靠着双拐走路呢。”第四位学生语气更是有力。
“嗯,我也看见过。”
…………
“所以,我认为不能说大嫂‘失双腿’,应该说‘失去腿’好一些。因为不管大嫂失去的是一条腿还是两条腿,‘失去腿’的说法都应该是可以的。”最初提出质疑的那个孩子站起身来总结着。
“耶!”孩子们群情激奋,教室里瞬间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轻轻地擦去“双”字,教师拿起粉笔郑重其事地写了一个“去”字。
“哦!”孩子们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孩子们笑,教师也笑。
可是,当大家的笑容还没有完全收敛起来的时候,又一个孩子站起身来。
“老师,我……我还有新的看法。”或许是由于胆小和紧张的缘故,孩子竟有点口吃起来。
“哦?是吗?好,请说说看!”年轻的教师显然也吃惊不小。可说着话的时候,却依旧是一脸的笑意。
“书上还有这样一句话:‘伤好以后,您只能靠着双拐走路了。’这里强调突出了一个‘只’字。意思是说,大嫂如果没有双拐的话,就不能走路了。但事实上,大嫂若是失去一条腿,她是完全可以靠着一条拐杖走路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只’字说明了大嫂当时失去的必定是两条腿,而不是一条腿。”
教师的笑凝住了。孩子们也张大了嘴巴。
好一阵子,教室里才再次响起掌声。先是那年轻教师的,后是所有孩子们的。除了一声高似的“耶”的叫好声,大家谁也没再多言语,只是笑,只是使劲地拍着巴掌。这掌声热烈而持久。拍得最响最激动的,当数那个站在讲台上的一脸灿烂的教师。在这掌声里,他擦去“去”,再次写上了一个大大的“双”字。
“同学们,这一个失而复得的‘双’字可是来之不易啊!”教师的话显得意味深长。孩子们会心地微笑,又是一阵欢快的掌声。
这是一个精彩的案例。是师生智慧升华的过程。显然,教育机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是的,课堂教学需要智慧。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在场,共同参与,才有生命涌动,才有智慧生成。
,课堂上的教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