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秦兵马佣》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认识绿线内的4个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在全文的作用。4、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古代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理解的重难点:课文第四至第十自然段这部分具体的描绘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
《埃及的金字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正确理解课文,懂得作者是怎样写工程的“宏伟”与“精巧”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懂得尊重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理解的重难点:课文的二、三自然段,理解金字塔的工程浩大与结构精巧。
《音乐之都维也纳》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学习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事情的写作方法。
4、能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理解的重难点: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反复诵读,体会课文语言的简洁、明快、优美;学习作者紧扣“音乐之都”,选取个性化素材,从不同方面介绍维也纳这坐城市的写作方法。
习作4:
1、通过阅读例文,知道写“参观记”或“游记”一要按照顺序;二要抓住重点写出特色;三要写出自己的感想。
2、学习例文的写法,自定题目,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
《练习四》安排了五个训练项目,内容包括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
四、本单元每课重难点的突破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秦兵马俑》
这一篇文质兼美的状物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形象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抒发了民族自豪感,表达了对民族艺术的热爱。根据本篇课文的内容、结构、语言、写法等诸多方面的特点,结合课后练习的提示,在进行教学预设时,我们考虑了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1、抓住“过渡”,导读“重点”
本篇课文着中叙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规模庞大;一是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课文第三自然段仅一句话:“兵马俑不仅规模庞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将全文所介绍的两个方面的内容连接起来,是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教学本篇课文,宜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具体感悟相应段落。这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