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03-24 15:41:30  浏览次数:885次  栏目:语文教学设计
标签:小学语文教案,优秀语文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http://www.dbk123.com

随后,美穗子一家专程来华访问,聂荣臻接见他们时,美穗子激动得热泪盈眶,一再表示感谢。北海道的渔民还托她带来干贝,表示对中国人民的祝愿。美穗子一家又特意去井陉矿区东王舍访问,还送给沙飞女儿王雁一张全家福照片,表示对沙飞的感谢和怀念。

沙飞照片背后的故事

                   ——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美穗子

1940年8月八路军发起大规模破袭战,即百团大战。

沙飞跟杨成武部队过滹沱河去井陉煤矿,这时山洪爆发,水流速很大,沙飞与战士们一样,拉着绳子过河,有的战士被冲走了,当时沙飞身上带的唯一东西就是照相机。

他拍摄了我军攻占井陉、彻底破坏煤矿设施的照片。

沙飞的学生冀连波回忆:我们赶到军区前线指挥部,正逢聂荣臻准备将三团在东王舍车站解救的两个日本小女孩,派人送还敌方,沙飞正在拍摄,拍了一二十张。当时围观群众多,他叫我维持秩序,免得影响拍照。他对我说,这些照片现实可能没有什么作用,也不是完全没用,几十年后发到日本,可能会发生作用。作为一个记者,能预料到他的作品在几十年后起作用,没有政治头脑、政治眼光是不行的。

抗敌报1940年 9月14日4版发表署名晋察冀社通讯稿文章《老乡,把这两个日本女娃娃送到敌人那里去!》。经过多方了解、考证,我确定此文章是沙飞写的。

1941年6月沙飞拍摄的“将军与幼儿”组照,2幅发表在《解放画刊》第2号,这是沙飞任科长的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摄影科供稿、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晋察冀支部编辑的日文版画报。

1942年沙飞任主任(社长)的《晋察冀画报》创刊号发表了“将军与幼儿”组照及聂荣臻给石家庄日本驻华北派遣军司令的信。当年,日方曾用中文回信给聂荣臻:收到送来的小孩,对贵军人道主义精神非常感谢,将来和平后见面,定向你们致谢。回信没发表。

1947年1月晋察冀画报社摄影工作者在河北阜平县城南庄村举行经验交流会上,沙飞介绍摄影采访经验时谈到:“部队进入井陉城时,敌人大部全跑掉了,我们战士在进行搜查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遗落在这里的敌人的小孩子。战士们便把这孩子直接送到了我们的军事首长聂司令员那里。在我们撤出井陉之前,聂司令员亲自写了一封信,嘱咐一位老乡把日本孩子妥善地交给敌人。我们的战士在与敌人作战时是多么英勇,对敌人的仇恨是多么深啊!可是对敌人丢掉的一个小孩子却是宽大为怀的。这是一件大事,从这里可以具体地说明我们人民军队从战士到首长都明确俘虏政策,具有革命的仁慈。也说明了我们军队愈战愈强及具有最后胜利的充分信心。当时我虽然拍摄了一些生动的材料,检讨起来,还很不够,因为我没有把那位不知名的勇士的事迹——从在战场上发现幼儿,直到亲自送到部队首长那里,具体地生动地记录下来。这件事情,现在想起来还感到遗憾,值得在今后处理同样情况时注意。”

八路军从战士到指挥官对敌国遗孤的行为,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沙飞以一个新闻摄影记者敏锐的观察力抓住这个意义重大的历史题材。

沙飞曾多次感慨地说,关于孩子,在战场上有两件类似而又截然相反的事情,一件是在百团大战中,聂荣臻司令员亲自照顾并且送还了被我军救出的日本女孩子;另一件就是这一次(1943年柏崖惨案中,日本鬼子把两个小孩扔进开水锅里煮死),这是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区别。

1980年解放军报发表姚远方文章“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及未署名的沙飞于1940年拍摄的“将军与幼儿”的照片。日本《读卖新闻》社很快找到了当年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她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美穗子1980年夏应聂荣臻邀请来华访问。她说,中国人民是充满了人类友爱精神的人民。这些照片是最珍贵的礼物,将是我们家的传家宝。

聂帅说:救你的事,不只我一个人会做;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不论是谁,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这样做的。让我们化干戈为玉帛吧!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不兵戎相见。

www.dbk123.com 沙飞拍摄的照片将历史的瞬间定格。沙飞的预言实现了。

19阳光下的皮肤

教材分析

《阳光皮肤》一课讲述了在国际少年班里众多小朋友之中的“我”企盼世界人民团结、平等、互助的美好愿望。课文以课堂对话为主线,通过“我”的一番话写出了南非人求平等、求生存的心声。

这是一个国际少年班,54个孩子来自32个国家,而南非孩子占大多数,课文开篇以每学期的惯例开始,用各国孩子的自我介绍方式将需要很多话语介绍的人文背景集中在每个人的一句话表达之中。详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我”的一番话语,文章最后以“阳光皮肤”点题,令人震撼,体现了“我们是一个大家庭”。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充满趣味的课文,而本文又是自读课,非常适合孩子的年龄段,认知水平,是孩子们能够融入课文的一个良好契机,在调动智商的情况下,也培养学生们情商,体会课文中的“我”渴望全世界人民团结、平等、互助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有关词语,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授课时注意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通过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加深时课文的理解。

情想、态度、价值观:感受人们对平等、和平、发展的渴望,培养学生热爱和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情课文内容,体会“我”渴望全世界人民团结、平时、互助的美好愿望。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们“积极性”以达到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

放—收—帮—牵

学法指导

1.质疑互助式学习,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2.可以和《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比较阅读,由雷棣热爱世界和平的精神向外扩展,体会“我”的美好愿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地球很大,1500多年前,人们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到波斯,大概要走上半年。然而地球又很小,今天乘上飞机环绕地球一圈也不过24小时左右。所以,有人把地球叫做地球村。每一个国家都是这村子中的一个家庭。而所有国家又组成了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有一个故事,是什么呢?大家打开课本,看第十九课《阳光下的皮肤》,请大家来默读课文。

(导入过程,老师通过课件展示相关图片。)

二、默读课文。

默读时要结合这些问题,默读完了就请举手,看谁读得快,读得准。

(课件出示问题:课文先是写了    、    、    等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的发言,然后写了    的发言。)

很好,同学们都默读完了。那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呀!

(老师点名回答。)

大家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我”的什么想法?

(同学们互相交流。老师点名发言。)

三、朗读交流。

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在读这篇课文时你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询问学生,看有能回答的没有,有的话就请其发言。)

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你在自读课文时有什么心得或经验,又或是遇到了什么问题。读完后和大家交流。

(学生开始朗读课文,朗读结束后,老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从每个孩子的介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并具体说说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提醒学生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感悟情感。在此教学环节中,应留给学生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以及学生之间的对话。)

三、分角色朗读,赏悟语言。

同学们交流了心得,从每个孩子对各个国家的介绍中感受到他们对平等、和平、发展的渴望。咱们现在玩儿一个游戏,请同学们扮演国际班的学生,来模拟当时的课堂。同学们可以挑选自己喜欢或者有把握的角色来读。

(老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读出感情,从而品味语言的魅力。)

四、指导写作。

咱们在分角色朗读的时候,知道了人物的语言展现了人物鲜明的个性,想想你身边,谁的语言、说话方式等给你留下了鲜明的印象。然后写一篇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