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案例反思数学学习偏离自主现象剖析
数学学习偏离自主现象剖析

数学学习偏离自主现象剖析

11-15 19:40:38  浏览次数:583次  栏目: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标签:数学教学案例反思大全, 数学学习偏离自主现象剖析,http://www.dbk123.com

  一、预习随意
  
  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内涵,而学生在预习时往往过于随意。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课前检查部分学生预习的基本情况为:大多数学生通读课本后,把现成的结论写出来,把会做的例题、习题做完,但能提出问题的很少。
  思考:从课堂学生的表现看,学生无疑都作了充分的预习,形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虽然不知课前教师是如何布置预习的,但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预习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目的、任务不很明确,预习中要解决什么问题不清楚。预习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即学生形成了先入为主的观念,以为圆锥与圆柱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很少思考“为什么圆锥和圆柱能建立联系?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没有跳出课本提出有独特见解的问题。
  数学预习应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重点解决在课堂中需要提前准备的几个问题,不能过于随意。如果学生在预习中不会数学思考,缺乏探究精神。那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就难以有广度和深度。探究性的课堂信息容量大。师生间交往互动频繁,预习可以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减少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时间消耗。反之,由于教师的疏忽而让学生随意预习,没有明确的思路与方法,反而消除了数学知识在课堂上的新鲜感,削减了原有的探索欲望,成为自主探究的人为障碍,达不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思考被动
  
  课堂上,总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思考和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课堂上要解决什么问题总是由教师预先设定,学生难以有真正的自主权。
  案例一:
  师:要研究圆锥的体积,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1:圆锥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
  生2: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几个条件?
  生3:为什么说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呢?
  师:是不是任意的圆锥和圆柱都有联系呢?我们来观察以下实验。(课件演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关系的实验)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生4:任意的圆锥和圆柱无法确定它们有什么关系。
  师:那么。圆锥可能与什么样的图形有联系呢?假设是科学发现的前提,你能对可能与圆锥体积建立联系的图形进行大胆假设吗?
  生5:底一样的圆锥和圆柱可能有联系。
  生6:高一样的圆锥和圆柱可能有联系。
  生7:底和高都一样的圆锥与圆柱可能有联系。
  案例二:
  师:圆锥可能和谁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
  生1:圆锥和圆柱有联系。
  师:什么样的圆锥和圆柱之间会有联系呢?
  生2: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有联系。
  师(课件出示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比较屏幕中的圆锥和圆柱,你有什么发现?
  生3: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课件出示:等底等高)
  师:这个圆锥的体积和圆柱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课件演示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体积关系的实验)
  师:通过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不同的教学案例凸显了不同的教学理念,是放手让学生在摸索实践、大胆尝试、不断碰撞中自主探究。还是让学生遵循教师的设计思路按部就班地进行探索呢?案例二中,教师囿于原有教学观念,一味地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不敢大胆放手。是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真的很差吗?不,是教师担心由于学生提出意外的问题而影响预定的教学进程,使课堂变得难以调控。而案例一,在自主探究中学生提出了出乎意料的问题,课堂可能因此完不成学习任务,但循着学生提出的问题探究,却让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学习的过程与艰辛。获得了感性的认识,在放开中思维得到了发展,自主意识也得到了加强,这不正是我们教学的初衷吗?
  主动思考是通过观察、类比、猜测等思维活动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进而对可能的结论作出大胆假设,并尝试验证的过程。课堂上,教师要创设让学生大胆猜测、敢于思索的情境,并留出思索的空间和时间。当课堂的探索过程局限于教师预设的问题时,学生的思维就会被限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不仅灵感得不到释放,思考的主动性也会因此受到抑制。
  
  三、探究盲从
  
  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等因素的限制,对各种信息未能加以辨析,盲目相信,人云亦云,有一定的从众

  www.dbk123.com 心理。
  案例一:
  师:自学例1、例2后,你有什么要说吗?
  生1:我知道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它的底面积和高,或者底面半径与高。
  生2:我知道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它的高和半径,或直径、周长、底面积。
  师:你想得很周到,把可能的几种情况都说出来了,我十分赞同你的说法。哪位同学还有疑问吗?
  生3: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如果等底不等高有联系吗?
  案例二:
  师:通过刚才课件的演示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1: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2: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的三倍。
  生3:我赞同前面两位同学的说法。
  师:你们同意吗?(同意)
  (师出示判断题,全班练习,然后展示学生作业,其中有一题判断错误)
  师:你们同意吗?(同意)
  思考:案例一中,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数学思维得到了发展。而案例二中,学生未能提出质疑,对有人答错竟异口同声说同意,过分依赖教师和相信同学,抹杀了自己的个性。以上两个案例说明了探究中的确存在盲从现象,需要教师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长期以来,学生在教师预定的范围内有限地探索,许多学生迫于无奈只能照搬现成答案,教师的一厢情愿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另外,学生由于过分依赖教师的指导,缺乏自主意识,在灵活开放的课堂中表现出无所适从。因此,教师要培育富有个性、敢于思考与敢于质疑的学生。在活动中张扬学生的个性,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自主探究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增强独立意识。我们的课堂应更加开放,具有创造性与富有生机,真正挣脱陈腐教学观念的种种羁绊和约束,还给课堂本来的面目与活力。

,数学学习偏离自主现象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