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找规律(一)二下教学设计
人教版找规律(一)二下教学设计

人教版找规律(一)二下教学设计

04-02 00:28:19  浏览次数:686次  栏目: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标签: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找规律(一)二下教学设计,http://www.dbk123.com

找规律(一)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P88找规律(第一课时)

二、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和练习纸及没有花边的雨伞、衣服、相框、手帕图片等材料。

2、  学生准备蜡笔或水彩笔。

3、  课前与学生做有规律的游戏。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是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本单元是从形象的图形排列规律,颜色交替规律慢慢过渡到抽象的数列规律,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形象的图形排列、颜色交替规律,为后面的抽象数列规律探索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存在的规律做好铺垫。虽说学生在生活中常见规律的存在,但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规律缺乏系统了解。因此,本节课设计时初定教学目标是:

1、  通过观察物体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2、  通过猜一猜、涂一涂、摆一摆、画一画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猜测、创造能力。

3、  通过寻找规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2、  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

策略选择

⑴、《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由书本向生活辐射,不完全按教材的编排进行。

⑵、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我准备通过多次实践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⑶、在数学新课程培训时曾记得斯苗儿老师针对课改实施以来,教师对教材的处理问题时说过,对于教材的挖掘,我们只要求广度而不是深度。因为,每册教材的编排总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因此,我在这节课中只想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猜测,体会“规律”的含义,掌握找“简单规律”的方法进行运用规律,再去创造规律,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课前:因为是借班上课,有必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课前和学生做游戏。首先请学生看我或听我的,如果能跟得上就一起来做,谁做得好就请谁上来做。当我拍手××× ××× ×××时,学生已很整齐地跟着拍了起来。我再伸手、跺脚;伸手、跺脚……学生又整齐地做了起来。于是,我请了一位学生上来自编,其他学生跟着做。学生情绪高涨,都争着要上来做……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

1、  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第一次来和你们一起学习,还不知道谁的学习本领最大呢?现在先比一比谁的观察力、推测能力最棒,好吗?

2、  感知规律

①、出示一串串的小积木,(有一部分藏在盒子里)逐一出示。(第1、2串是有规律的,第3串没有规律的)

②猜猜接下来是什么?

③说一说你的理由。

[备选]当我连续拿出两串有规律的积木,让学生猜下一个是什么?学生肯定能说出相同的答案的,但当出示一串没有规律的积木,这时,学生的意见就不一定同一了,这时肯定会引起他们的争议。我就可以趁机让他们先看一看、想一想,再跟同桌交流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意见呢?如果学生能说出因为前两串是有规律的,那么,我就问他“你说有规律,那什么是规律呢?”从而引出课题。如果学生没有说出“规律”两字,那我就告诉他们,像前两串积木那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规律,然后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展开

1、  找一找,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⑴、课件出示

①、□○□○□○

 (注:□为蓝色,○为红色)

②、△○□△○□△

 (注:△为红色,○为黄色,□为绿色)

③、□△△△□△△△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

(3)、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同桌听一听。

⑷、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用虚线把反复出现的每一组隔开)

[备选] 如果学生的表达比较凌乱、无序的话,应及时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把规律说完整、说清楚。

⑸、你会接着画吗?

2、  猜一猜,第11颗珠子是什么颜色?

○●○●○●○●○●

    [备选] 如果学生只说出第11颗是白色的,那我就会说:“我说也可以是黑色的。”那么学生就会好奇,就会再次去考虑问题。如果学生能说出两种可能,那我就请学生说出理由。

3、  涂一涂,涂上有规律的颜色。

①、○●○●○○○●

②、     △   △   

△             

△         

△   △ 

4、  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规律?

5、  欣赏课件出示的有规律的图片。

6、  设计规律

小朋友,我们已认识了一些规律,也学会了找规律,能不能自己创造新的规律装饰一些物品呢?(出示雨伞、手帕等图片)

(1)       想一想,你们小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创造的规律?

(2)       把这样的规律用在什么上面呢?

(3)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图片。

(4)       小组内交流。

(5)       展示创造的规律。

三、总结

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希望小朋友做个有心人到生活中发现更多的规律,创造出更多的规律。

 

抓住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用比谁最棒的活动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课开始通过观察、推理、猜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规律”的含义。因为数学知识的掌握过程以及学习方法有时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在这环节,创设了让学生去猜,让学生意会,积累感性经验,给学生提供了尝试的机会,猜想的机会,成功的机会。

 

 

 

 

 

 

 

 

 

 

 

 

 

 

 

对于学生来说找规律已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在表达上还是比较零乱、无序的。我通过引导学生完整、清楚地表达规律。既加深“规律”在学生脑中的印象,又能培养学生学会完整表达自己思考方法的习惯。

 

 

 

 

 

 

 

 

这一题的难度并不大,但考虑到学生在找规律时一般是从左向右的顺向思维考虑。在这里通过不同方向去观察可以找出不同的规律,让学生学会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全方位考虑。

 

 

 

 

 

 

 

 

在学生认识了规律之后,让他们找找生活中存在的规律,再欣赏有规律的图片,最后请学生设计美丽的花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能更好的发散,创造出更多、更美的规律,更能激发学生爱数学,发现美的情趣。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

 

 

 

 

这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还给了学生自主探究、实现自我的空间。他们可以画上花边,可以用学具摆花边,可以涂上颜色……,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巩固新知,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延伸。

[1] [2]  下一页

,人教版找规律(一)二下教学设计

《人教版找规律(一)二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