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探索和思考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探索和思考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探索和思考

11-10 02:42:26  浏览次数:382次  栏目: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标签: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探索和思考,http://www.dbk123.com
②运用比较、揣摩,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和意的一种符号载体。课文里有许多描写得很由美的词句,这些关键词句这是作者需要表达的情和意。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朗读课文只能读出字音,没有能感知、领悟语言文字中所传递的情意。所以,教师务必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法,采用比比读读想想讲讲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精炼、具体、细腻、形象,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如《菜园里》有一句“黄瓜身穿绿衣裳,茄子高高打灯笼,萝卜地下捉迷藏。”为了让学生体会“穿、打、捉”所描绘出来的菜园风光的勃勃生机,体会菜园里美丽的色彩,我采用对比出示句子“绿色的黄瓜,紫色的茄子,红色的萝卜。”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学生感受到书上的句子不但写出了黄瓜、茄子萝卜的颜色,更主要的是把他们当作人来写,分别用上了“穿、打、捉”等动词。这时,我让学生做动作表示,我说这里不仅写出了颜色样子,还写出了植物的生命,就是菜园的勃勃生机。请大家读出美,读出勃勃生机。于是学生马上就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佳句,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经过长期的训练,语感就会油然而生。
③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还应引导学生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同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而不是但从语言文字去研究,应该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应该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越多,了解就越深刻。例如《乌鸦喝水》“瓶子里得水渐渐升高,乌鸦喝着水了。”学生朗读这句话是都能体会到水升高,乌鸦喝着水了,却没有读出乌鸦那喝着水之后兴奋、激动的语气。这时,我就引导学生想象,炎热的夏天,上完体育课,你们有没有感到过又累又渴?那时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当你们好不容易会教室终于喝到水了,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这时学生纷纷说出自己平时的感受,课堂顿时沸腾起来。是啊,当涉及学生生活实际时,激动、高兴的语气和表情便水到渠成了。因此,我们教师要在引导上多下工夫,引导学生多观察、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在朗读中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中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即使课文中写的人或事离自己的生活较远,学生也可以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④发挥想象,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朗读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课文《浪花》描写浪花的美丽、可爱、顽皮。主要体现在文中“浪花看见了,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悄悄地瘙痒了我的小脚丫。笑得我眼泪都流出来了,它才哗哗地笑着跑回家。”学生知道这句话写出了浪花的美丽、可爱和顽皮,却读不出感情。于是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边听边想,你们好像看到了什么?学生说:“我看到浪花在跟小朋友捉迷藏;我看到浪花在开心地跟小朋友玩耍......学生学着边读边在脑子里想象,这样,学生在情不自禁中把浪花美丽、可爱、顽皮读出来了。
    ⑤加提示语,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有的时候学生朗读不到位,不一定是学生读不出那样的情感,而是这句话的语气他拿捏不准。例如《蓝色的树叶》,林园园的4次理由,书本上除了第一个理由用到了“吞吞吐吐”外,其余的都只是“林园园说......”如果这时候教师能引导学生在朗读前,想一想,她说这四个理由的时候,会用怎样的语气,请你试着给后面的三句话加上提示语。,相信在提示语的帮助下,学生一定能读得比前面好。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画完呢。”
林园园(不乐意)地说:“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林园园(严肃)地说:“你要注意,不要削,画的时候,不要用力,不要画得太多。林园园(不耐烦)地说:还要画小草?”
⑥利用节奏,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有的识字课文没有句子,只有十几个词语。如果只是反反复复地读词,缺乏一定的变化,学生很有可能会感到疲劳,没有兴趣,读起来像小和尚念经。这时,我们可以利用一定的节奏变化,注意词语结构的特点,读出韵律美。例如《识字2》,我想让学生竖着读,用“嗒、嗒、嗒”这样的节奏。再让学生横着读,在读完一行后,拍3下手,体现节奏感。最后用“嗒、嗒嗒”
这样的节奏读,引导学生感悟动词的准确运用,为后面的以及词语结构的特点,为后面的练习,做下铺垫。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运用朗读这个手段,千万不要认为将课堂宝贵的时间用在朗读上是一种浪费,殊不知,在你进行了朗读指导以后,学生的收获远远大于你的满堂灌,学生的能力在朗读中得到提升。
3、多渠道点拨阅读教学中的难点。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也不能撒手不管,应该在学生难懂的地方或是文章最关键的地方,进行必要的点拨。如果教师不在这个时候指导一下,学生就会感到困难,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甚至会产生厌读情绪,效果会适得其反。教师在这个时候进行指导,就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
①        补充扩展,突破难

www.dbk123.com 点。例如《窗前的气球》《欢庆》
②        联系生活,突破难点。例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③        反复引读,突破难点。例如《我要的是葫芦》
④        质疑问难,突破难点。例如《风娃娃》
⑤        模仿人物语言,突破难点。例如《小柳树和小枣树》
⑥        创作短诗,突破难点。例如《秋田的图画》
4、  尝试阅读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现在的阅读教学,大多注重对文本的理解,常常把课文作为学习的对象,教与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这一篇”课文。而把课文作为学习课程内容的媒介、途径或手段之一,借助课文来学习相对外在于这一特定课文的技能、方法、策略等的教学则显得比较少。对课文的不同处理,暗含着对课文功能的不同认识,尝试着把课文作为达成目标的一种凭借,一份材料。例如《难忘的一天》●抓住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见到邓爷爷前(我又紧张又激动,心怦怦地跳个不停);见到邓爷爷(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平静下来);离开展览馆(兴奋、天仿佛格外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学习描写心情的词语,想想这些词语,今后我们可以用在哪些地方?●片段(一)考试前(我又紧张又激动,心怦怦地跳个不停)为什么紧张?又为什么激动?;考试时(老师说了些什么?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平静下来);考试结束(当我得知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拿着满分的试卷走在回家的路上,(兴奋、天仿佛格外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片段(二)比赛前(紧张:千万别掉棒,激动:我代表班级参加比赛);比赛时(老师让我们做深呼吸,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平静下来);比赛结束(拿到第一名,兴奋不已。)●积累这些描写心情变化的词语和句子,尝试练笔一篇。将一篇例文变成2篇课外的小练笔,表现出的目标意识则更丰富,更多元化。这对我们今后如何实践“用教材教”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

     (三)、阅读练习中的“读”   
   阅读部分是学生的一个难点。现在学生存在的问题是:(1)还没看文章就急着先做题,阅读习惯不好。(2)题目看一半就开始做,甚至没看题目凭直觉做。(3)还有的学生已经理解题意,答案就在心中,但表述起来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的语言组织能力太差,无法将他心中所想有效、准确的表达出来。我们发现一些平时课外阅读丰富,善于表达,喜欢读课文的同学,他们的阅读能力就相对要强一些。于是接触到阅读题,我就手把手的教,着重教方法,不急着拿笔,把“读”放在首位,力求在自创的“阅读三法”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用阅读三法做阅读题。第一遍读:什么杂念都没有,就抱着好奇心去看看文章究竟写了什么?争取把文章读正确读通顺。第二遍读:先读文章后面的题目,带着这些问题再读文章。这遍读是边读边想。一些简单的问题脑海里其实已经有答案了。第三遍读是跳跃读。在第二遍的基础上,有的问题已经知道答案在第几自然段里了。于是就可以把这一自然段单独挑出来,仔细读,在不影响做题的基础上,适当的做点记号。阅读三法,适合课外阅读题和初次接触阅读题时所做的训练。刚开始花费的时间可能比较多,但我们不能嫌麻烦,要坚持做,日子久了,会发现学生的理解能力强了,做题的正确率提高了,读文章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