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际关系辅导: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是由不善处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造成的。因此,把人际关系的辅导作为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在各种场合中的交往知识、礼仪、技巧,学会了解他人、让他人了解自己,正确对待冲突及由此引起的情绪体验。
(四)青春期辅导:进入小学高年级尤其是初中以后,学生由于身体的发育而会出现一些困惑,也有早恋甚至偷食“禁果”的(非社会、教师、家长所接受)。心理分析学也早就指出这方面的问题对学生会产生长远影响。因此青春期辅导集中于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变化及由此引起的心理反应,以及正确的对待恋爱的态度等。青春期教育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为直接任务。
(五)非智力因素辅导:由于自信、责任心、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是学生成才的重要条件,因此一些学校就专门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实验,如上海的非智力因素培养课题组对学生专设《心理发展常识》课,自编教材,在初中一二年级对学生进行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教育。
(六)适应性辅导:善于适应各种环境,是人类的一种重要能力。这种辅导一般针对学生的某些问题开展,上述挫折、应试等辅导就有这一性质。近来我们与桐乡市第一实验小学合作开展了“小学生心理—行为主动适应性教育实验”,目的是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适应学校、社会、家庭生活,与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要求做到不仅培养符合学校、社会、家庭相应角色的心理、行为,而且还能正确认识、对待环境中的某些不合理现象或做法,学会优化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不仅善于接受知识,而且学会求新,有主动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了解应随社会、科技的发展,更新知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心理辅导的方式
(一)开设心理辅导课程:为了更有系统地探讨问题,学校开展辅导之初一般开设“心理素质课”,为期可1—3学年,每周1学时,由从事实验的班主任承担,其他实验教师、任课教师协助。我们在初中开设一个学年的课程内容为:认识心理素质、成长与心理素质、自我完善心理素质、开发心智潜能、提高活动效率、促进心理健康、克服心理问题,以及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的问题,如消费攀比、非健康竞争、考试紧张等,现有中小学心理辅导实践还存在教师讲方法多,学生进行游戏、讨论等活动少。
(二)开展小组与个人辅导:调查、归类学生中存在的典型心理问题,如损害公物、学习过分紧张或松散等,然后在课内外逐类解决。接受学生来访,热情相邀学生前来与心理素质任课教师谈自己的苦恼、不便向人讲的事情。设“心理信箱”,让学生反映自己或他人的心理问题。
(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目的是及早发现学习、生活中的适应性问题,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资料,主要内容有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入学时的健康、学业、奖励等资料,入学之初的心理(智力、性格、情绪等)测试、调查问卷结果,及以后的重大的或突发性的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生活事件及简要的客观分析、家访记录及其分析、典型的作品(作文、周记、传等)及其分析、各科教师诊断结果,等等。
(四)创设良好教学环境:美化校园,建立学校文化艺术节
www.dbk123.com ,开展艺术、文化、体育、智力活动。推荐丰富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不看不健康的书刊、影视,不上游戏室、营业性的舞厅和录像室;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把知识基础相近、特长相仿的学生分编成组,实施组内成员的相对评价;尝试开展学生个人内部差异评价,关注自己的实际进步;对所有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殷切的希望,批评学生坚持做到“针对问题学生,而非全班学生;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对学生表现持“宽容”态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五)引导家长协同教育:家庭是学校教育必须借助的一个资源,不当的家庭教育会抵消或削弱学校教育的效果。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期望过高,不顾孩子的特长、知识基础、智力水平,总想自己的孩子时时、事事出类拔萃,学生面临过重的压力。一旦孩子连续几次失败,父母即头痛不已,甚至不再寄予希望。家长让孩子在生活上养尊处优,无条件地满足“小太阳”“小皇帝”的要求;保姆式的教育,忽视生活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自我中心,或缺乏自信,不敢面对现实;追求学业“高分”,迫使孩子高节奏、高负荷地学习,在家里也要求孩子不停地读课本、做练习题,全然不顾孩子的爱玩、好奇、兴趣广泛的天性;孩子对自己的事情没有自主权,几个长辈中发展要求也不尽相同,管教宽严不一,使孩子无所适从。与父母缺乏应有的沟通,尤其是父母离异或不和的家庭,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引导。北京市对1242户家庭调查发现,家庭教育好的仅占8.7%,而问题多的、不好的达70%,这种不良的影响助长了孩子的霸道、任性、攀比、不愿吃苦、依赖、享乐、总想出风头的心理、行为,也造成了孩子畏缩、胆小、对抗、逃避、恐惧、紧张等心理表现。调查表明,学业成绩欠佳的学生家长往往具有对孩子过分溺爱、期望不高、管教严而无当、管教态度不一、家庭不和睦或无时间管教等特点。教师应主动与家长联系,引导家长克服专制、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进行民主管理,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权。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使教师、家长全面了解学生在各种场合的表现,并共同商定教育方案。
(六)组织接受社会教育:建立专门的社会教育基地,聘请校外有关人士对学生作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去工厂、农村、商店调查访问,了解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社会有关人士讨论社会现象,正确评价社会中流行的及时行乐、追求享受的风气,抵制诱惑;主动认识社会,合理对待社会。
(七)所有学科协同教育:开展学法指导,减轻学习焦虑,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常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重视智力训练;关注学生的情绪、行为的突变,及早发现问题,及时通报。这方面特别应注意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我国教育历来重视“德育”,从小学到研究生不仅有专门的品德、思想政治等课程,而且各门文化课也都负有这方面的教育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入与思想教育并非密切相关的活动,当然难免引起较大的反应。对于有没有必要开展心理辅导,曾引起争论。其实,思想教育与心理辅导有相同之处,如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遵守社会规则、与人友好相处、充分发挥潜力等是两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同时,它们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思想教育十分强调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等就不是辅导的重点;而心理辅导十分注重的人际交往技能、自信心的训练等又不是思想教育所重点开展的工作。某些两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施以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如对于怕见陌生人、偷窃癖、性变态(传统教育斥之为“流氓”)等,心理辅导的效果就显著地优于政治思想教育,有时政治思想教育甚至就不起作用;而对于形成远大的理想、不患得患失、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等方面,思想教育较心理辅导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某些传统教育认为存在的思想问题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来克服,而某些心理问题也可以通过思想教育来缓解。吸收一些心理辅导的原理和方法,政治思想工作能更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吸引力,使学生更愿接受教育。目前一些思想工作者明确指出,心理辅导是新时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个新途径。因此,双方共存既有可能又有必要,力图用一方代替另一方是不可取的。但现行的实践也已遇到两者相矛盾的地方,例如“保密”是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违此既为职业道德不容,也会给长远的辅导效果带来影响;而传统的思想教育则要求教师把学生的情况“上传下达”,如任课教师发现重要情况必须尽快向年级主任反映,年级主任又得从速向教导主任报告,教导主任如果自觉无把握解决,还得向主管校长请示。
四、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一)受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生在不合理的学习负担压力下,他们的身心潜能不能有效开发,个性特长不能和谐发展。
(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受"富不思进"的影响,小学生在"过剩"的物质拥有背后,承受着严重的精神营养"饥荒"和精神"消化不良"。
(三)在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变化的状况下,受物欲和金钱背后不良风气的影响,小学生的理想、追求和人生观产生了模糊。
(四)受独生子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在"小太阳"、"小公主"般的"宠养"中,孤僻、自私、依赖之类的"并发症"正不断滋生蔓延。
(五)离异、单亲、贫困、暴富等特殊家庭出现比重的增大,受这些不利家庭环境的影响,给小学生带来多种多样严重而复杂的心理冲突和精神危机。
正是由于以上诸多原因,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能获得健康的发展,更抑制了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以21世纪新人应具备的良好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与当前小学生中所存在的不健康心理相比,可以看到有以下几方面的尖锐矛盾和不协调。如:①自主性与依赖性;②主动性与盲从性;③进取性与自贬性;④合作性成孤僻性;⑤幸福感与失败感;⑥完善感与自卑感;⑦信任感与困惑感;⑧欢乐感与忧郁感。
,做好教导主任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