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育范文教师资料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分类试题精选简答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分类试题精选简答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分类试题精选简答题

11-15 19:43:18  浏览次数:124次  栏目:教师资料
标签:教师教学资料,教师随笔,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分类试题精选简答题,http://www.dbk123.com
(5)兴趣性原则。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活动情境,采取以趣激学、寓教于乐、趣中启智、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使学生对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在培养与训练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创设和谐协调、合作竞争的心理氛围,使全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进行创造活动的热情。
6.促进学生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6.【答题参考】促进学生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知识记忆得越牢

www.dbk123.com 固、越准确,提取的也就越快、越准确,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有效的思维方法或心智技能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解决问题。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多种形式的练习,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知识应用的变通性、灵活性与广泛性。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推敲和分析各种假设、各种方法的优劣,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
1.【答题参考】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主体对客体做出反应时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上述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
2.【答题参考】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品德与道德的主要区别表现在:
第一,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而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它反映部分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并不全面。
第二,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它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它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有哪些?
3.【答题参考】
(1)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假如学生对教师有消极的态度定势,则教师的教诲与要求可能会成为耳旁风,甚至引发冲突。
(3)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4.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4.【答题参考】一般来说,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5.皮亚杰和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动机在道德品质形成中有哪些作用?
5.【答题参考】认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和柯尔伯格。这一学派强调道德动机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其基本观点为:第一,道德品质的发展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关联;第二,道德品质的形成取决于道德动机、道德判断和道德知识;第三,要根据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去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道德动机是道德品质的深层心理结构,它决定了道德品质的性质,也制约着道德行为方式的方向和水平,道德行为方式是道德品质的表层心理结构,是道德品质的外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一定的道德动机与一定的道德行为方式之间建立起比较稳固的联系,这就是道德品质的形成。
6.在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说服7
6.【答题参考】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品德,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例如说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对于年龄小,没有怀疑观点的学生或在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只宜呈现正面观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相反则应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2)以情动人。说服开始时,富于情感色彩的说服内容容易引起兴趣,然后再用充分的材料进行说理论证,比较容易产生稳定的、长期的说服效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情感因素作用更大些。(3)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若原有的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到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较大,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态度,而且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
7.如何矫正学生的品德不良?
7.【答题参考】
(1)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消除情绪障碍;
(2)提高道德认识,消除意义.障碍;
(3)锻炼学生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消除习惯惰性障碍;
(4)发现积极因素,多方法协同进行,促进转化。
1.什么是心理健康,衡量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1.【答题参考】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奥尔波特的"成熟人性"观点认为:健康的个性不受无意识力量的控制,也不受童年心灵创伤或冲突的控制。健康的个性有七个特征,即自我意识广延、自我同他人关系融洽、有情绪安全感、知觉客观、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自我形象现实、人生观统一。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观点认为:心理健康者的特征是良好的现实知觉,接纳自然、他人与自己,自发、坦率、真实,以自身以外的问题为中心,有独处和自立需要,自主发挥功能,愉快体验常新,有神秘或顶峰的体验,有社会兴趣,人际关系深刻,有民主性格结构,有创造性,抗拒遵从。
心理健康有多种指标,总体来看,可以归纳出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③自我调控能力;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只是一个相对的衡量尺度,只要个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保持良好的心境,就可以认为是心理健康的。
2.保持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有何意义?
现代社会的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人,他们不仅需要有为社会做贡献的真才实学,更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不仅是现代健康的标志之一,也是社会对小学生的要求。
3.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答题参考】研究表明,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但问题也是存在的。小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I1i(11检11-率为10%~15%,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方面的问题。大约10%~15%的学龄儿童具有程度不等的学习功能障碍。
(2)情绪方面的问题。比较明显的情绪失调儿童约占学童总数的10%~15%。
(3)社会适

www.dbk123.com 应方面的问题。具有较明显的社会适应不良的儿童约在10%左右。
(4)行为方面的问题,各种行为问题的检出率约在10%~20%,其中城市高于农村,男童多于女童,小学三年级是行为问题表现最高峰。
具体表现有以下问题:学校恐惧症、学习障碍、厌学、考试焦虑、吮咬手指、遗尿、偏食厌食、肥胖症、睡眠障碍、撒谎、口吃、多动症、攻击行为、社交退缩等。了解这些问题,预防及矫治这些问题,将有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分类试题精选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