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育范文教师资料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分类试题精选简答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分类试题精选简答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分类试题精选简答题

11-15 19:43:18  浏览次数:124次  栏目:教师资料
标签:教师教学资料,教师随笔,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分类试题精选简答题,http://www.dbk123.com
(3)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强调原型操作阶段应以展开的方式出现,并不是说最终不要简缩。当学生连续多次能正确而顺利地完成有关动作程序时,应及时转向内化阶段,以免活动方式总停留在展开水平,阻碍心智活动的速度。例如,对于同一类型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开始运用"提一判一选一找"来解;当学生掌握较好时,可直接用"提一找"来解,以使解析技能逐渐内化。
(4)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的执行。因为心智技能作为一种心智活动方式,是借助于内部言语默默进行的;而内部言语必须以外部言语为基础。在原型操作阶段,外部言语作为心智动作的标志及执行工具,在"内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边做边说的场合下,活动易于向言语执行水平转化。如在数量关系的解析过程中,要求学生用言语描述它的实际操作过程,即做什么说什么,但对言语不作统一要求,只要基本反映解析过程就可以了。
总之,通过原型操作,学生不仅有了程序性知识,而且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了完备的动觉映象,这就为原型内化奠定了基础。
1.【答题参考】学习的策略的特征:(1)学习策略是学,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面主动使用的,是有效学习所需要的;(2)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学习效率的规则、程序、方法、技巧,自我调节方式均属学习策略的范畴;(3)学习策略有内隐和外显之分,又有水平层次之别,可以是外显的操作步骤,也可以是内隐的思维策略;(4)学习策略是学者有目的地制定的学习计划或方案,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
学习的策略的意义:(1)可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2)有利于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减轻学生和老师负担;(3)学习策略的训练和培养更加符合"使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使学生真正获得提高。
 
2.简述常用的复述策略。
2.【答题参考】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

www.dbk123.com 习材料之上。在学习中,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似材料间的干扰;多种感官参与;画线帮助记忆;尝试背诵;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过度学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复习形式多样化;反复实践等。
3.简述精细加工策略。
(3)完形训练模式。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学习策略中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
(4)交互式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主要是用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材料的内容,它是由教师和一组学生(大约6人)一起进行的。
(5)合作学习模式。在这种学习活动中,两个学生一组,当一个学生主讲时,另一个学生倾听,纠正错误和遗漏。然后,两个学生彼此变换角色,直到学完所学材料为止。研究证明,以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比独自总结的或简单阅读材料的学生,其学习和保持都有效得多。
5.【答题参考】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程序化训练的基本步骤包括:
(1)将某一活动技能,按有关原理分解成可执行、易操作的小步骤,而且使用简练的词语来标志每个步骤的含义。
(2)通过活动实例示范各个步骤,并要求学生按步骤活动。
(3)要求学生记忆各步骤,并坚持练习,直至使其达到自动化程度。
(3)序列性。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仅仅是简单的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三个特点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统一起来的。理解了问题以后,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指向性,为了达到指向的目标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产生目标指向性是问题解决的前提,进行一系列认知操作是解决问题的条件。
2.【答题参考】我国心理学界一般倾向于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为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1)问题解决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问题只有在被发现的时候,才能引起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问题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有的问题较为明显,容易被发现;有的问题则比较隐蔽,不易被人发现。有人善于提出问题,有人则对问题熟视无睹。研究表明,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个体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能否发现问题,取决于主体活动的积极性、求知欲望以及知识经验。
2)明确问题就是认清问题的关键,只有认清问题的关键,思维活动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有条不紊地围绕问题的核心展开。要明确问题,就必须分析问题。分析问题就是要分析问题的要求和条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把握问题的实质,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3)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方法和策略。学生提出的解题设想,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医生选定的治疗方案,在正式实施之前都具有假设的性质。提出假设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提出假设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两个条件:①个体思维的灵活性;②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4)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①直接检验,即通过实践来检验;②间接检验,即通过推论来检验。问题解决的各个阶段的出现不是简单的、线式的,而是反复的、交错的,并可能会出现多次的反复循环。
3.简述专家与新手在问题解决能力方面的差异。
3.【答题参考】专家和新手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的差别主要有:
(1)与新手相比,专家解决自己专业领域内的问题时较为出色,在不熟悉的领域,专家通常并不比新手好。
(2)在解决问题时专家以较大的意义单元即组块加工信息。
(3)专家的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容量比新手大。
(4)专家问题解决比新手快。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某一领域内,专家由于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因而执行一些基本的技能时会比新手快。二是专家有时采用直觉推理的方式迅速解决问题。
4.什么是创造性,它与智力、发散性思维、人格的关系如何?
(2)创造性与发散性思维。思维可以分为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发散性思维主要有三个基本特性,即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特征,发散性思维表现在行为上,即代表个人的创造性。
(3)创造性与人格。具有创造性的人不仅具有较强的创造力,而且还具有一些相应的人格特征与品质。兴趣广泛,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目标专一,有毅力。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情感丰富,有高度责任感,勤奋好学,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探索未知世界。很少受暗示,思维极其灵活。诙谐、幽默。
5.创造性培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5.【答题参考】
(1)协同性原则。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应同日常教学活动及学生的其他活动协同进行,充分发挥创造性培养与训练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培养、个性品质培养等在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协同效应,促进学生创造能力与创造意识、创造精神的协同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素质。
(2)主体性原则。在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与训练中,应当更多地把学生放在整个活动的主体地位,引导和启发全体学生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主动参与创造和独立进行创造的精神。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地接受训练的热情,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训练,自觉地去寻找各种有效的方法,尝试独立地解决问题。
(3)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培养与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更为有效地解决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因此,结合实际,在形式多样的发明、制作、实验、论文等各种科技创造活动或实际的科学研究活动中,进行创造性的培养与训练,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能力,意义更为重大。
(4)整体性原则。人的创造性有它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学生的创造性的提高,不只反映在掌握了有效的创造方法上,还表现在创造性意识的增强、创造性动机的激发、创造性心理的完善、创造性人格的成熟、创造性.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这些综合构成了_个人的创造性的整体结构。因此,从整体上去提高_个人的创造性要比让一个人单单掌握几种创造方法更加有价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分类试题精选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