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小学语文阅读阅读教学的点滴浅析
阅读教学的点滴浅析

阅读教学的点滴浅析

03-25 15:08:07  浏览次数:328次  栏目:小学语文阅读
标签:语文阅读文章,小学语文阅读练习题, 阅读教学的点滴浅析,http://www.dbk123.com

 一、对话式阅读教学

《语文新课程新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是在读者与作者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个过程应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与读者间心灵的沟通、思想的撞击、精神的洗衣礼与超越,无不体现出来。其实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交往与沟通,德国的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教学是在对话中进行的,对话是教学活动的特点,有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教师与文本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等。

(一)对话式阅读教学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比较

1、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主要途径是提问。

教师通过提问—应答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师追求的是滴水不漏,师生通过提问进行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只是一种形式,达不到思想上的共鸣与碰撞,挖掘不到学生内心中的真实感悟,无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人格的塑造。

2、传统阅读教学只重视文本的外在价值,忽视文本的内在价值,抹杀了文本的精神层面,把教材视为一种工具,使学生的阅读变成了功利性的活动。

3、现代教学论的观点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人、文本、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呼应。阅读的过程是读者通过文本这个符号系统去理解文本的意义。阅读的真实意义在于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与文本间的精神交流。

4、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就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阅读教学应立足这一教育核心,通过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对话,在欣赏、咀味、质疑的过程中唤起学生与作者思想上的共鸣与碰撞,引起学生最深层次的体悟与理解。

(二)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特征

1、民主与平等

民主与平等是对话的基础。师生间相互尊重,共同合作、互相激发,都拥有与文本的对话权利,在交流、质疑与批判中,师生之间没有尊卑优劣,没有“准备”好的标准答案,只有平等的对话沟通与共同创造。

2、交往与互动

对话本身就是一种交往,是教师与学生借助各种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间的交往是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的契合点,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在互动过程中,实现着多种视角的对话,沟通与融合。

3、创造与生成

对话式阅读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文本信息传递,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实质上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过程,是读者动态地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地交流,真诚地沟通中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与认识。

如于永正教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与学生之间有一段情感文融的对话:

案例<1>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只想问一个问题,你读了这篇课文,心里怎样?

生:我痛恨英国、法国。

师:他读出了两个字“痛恨”。我真想写这两个字,恨谁?

生:我痛恨英、法联军。

生:我还痛恨中国人没有反抗。

师:不要怪中国人,应该怪谁。

生:清政府。

师: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停顿)除了痛恨,心里还有怎样?

生:我很可惜。

师:除了痛恨,还可惜。

生:我心里为中国人能够创造圆明园这样伟大的建筑感到自豪。

师:还有呢?

生:我很伤心。

生:我很欣赏当时的圆明园。

师:说得多好啊!所以,我说,同学们会读书。

点评:在这则案例中,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交流内心的真实感受,在教师真诚与极具感染力的引导中学生走进了文本,走入了那个令亿万中国人民屈辱的时代,不仅仅是语言文字上的交流对话,而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那份爱国之情,那痛失国宝园林的无耐与惋惜,震撼着教者的心,学生的心,作者的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学生通过文本触摸到了作者的精神与灵魂。

(三)对话式阅读阅读策略

1、培养学生的对话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意识,使学生感到对话带来了乐趣,当学生表现出表达的愿望时,要给予充分的空间与机会,加以强调与暗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话意识,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时,也应及时给予评价。

www.dbk123.com 2、创设对话情境

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要注意创设有利于对话的情境,讲究对话的策略与技巧,提高对话的质量。在对话过程中,要关注细节,从倾听开始,积极地回应与反思,在多种多样对话情境中,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

3、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思考时间

真正的对话是学生内心里的感悟,思想迸发的火花,应是在充分阅读中逐步地体会与建构的,绝不要用老师细致精辟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静思默想。

4、发挥教师的作引导作用

阅读教学中,老师应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读、去感悟、去欣赏、去质疑。教师智慧的灵功,洋溢的热情,真诚的袒露,都会使学生感受到阅读中无穷的乐趣,乐于表达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感与教师共同分享。

下面这个案例中是贾志敏老师执教《惊弓之鸟》一课中的片段。

案例<2>

师:你们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读的哪句话中,有一个词是用错的?

生:(纷纷接上说)对啊,是“射!”

生:(众)改成“惊”,改成“吓”。

师:那么拿起笔——(生纷纷拿笔欲改)

师:真改?是课文的错误?(学生悟,“没错”!是故意这样写的!——不少人响应!)

师:好,我们别争,以理服人,改,要有理由,不改,也要有理由,请先讨论讨论。(生立即进入自由讨论热烈)

生A:不改!作者用“射”,自有他的道理,读下去自然会明白。

生B:不用乞讨!这不是错误,而是有意这样安排的。

生C:不改!这是让我们带着问题读,越读越有味道。

师:大家说得有道理,作者这么写,激起我们读者的兴趣,吸引我们往下学。

点评:这个片段中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教学中,师生的对话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当学生出现不解时,教师没有直接肯定或是否定,而是运用了一系列的感叹,疑问与反问的语句,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在师生简短的对话中教师创设“疑案”的情境(是啊!不用箭,怎么可以说是“射”?我们给他改!)挖掘教材的特点,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指引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

二、阅读中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汉语是一种灵动的、极富内涵的语言,它反映的思想是弹性的、整体的、生动活泼的。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本身的玄秘之处,精微之美,有些是在于感悟,而非语言能表达出的,“意中之言,而口不能言”(《庄子·达生》)

意会是汉语文阅读的一大特点,汉字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它用词组句,偏重心理,文章的展开以意序为基础,充满感受和体验的精神,所以,“汉语文的阅读强调‘神会明之’,讲究‘以神统形’,注重领悟、体味”。“意会神摄是汉语文阅读的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重要法则,提示了人们的心智从模糊到精确的过程。运用‘意会’法,可以培养学生阅读中‘心知其故’的阅读能力,从中摄取到活的知识,增长新的智慧,为自己的创造技能增添能量。”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言传,更要明确并不一定要让学生把感悟说出来、说明白,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熏陶感染,经历感悟的过程,享受内心独特的体验。

三、阅读教学要重视语感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语感简而言之要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指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和感受的敏感程度,也就是对语言文字感受的能力与水平。阅读教学对培养语感有着重要意义,应注意以下几点。

[1] [2] [3]  下一页

,阅读教学的点滴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