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文本细读视角下的阅读教学内容开发——以《老人与海鸥》为例
文本细读视角下的阅读教学内容开发——以《老人与海鸥》为例

文本细读视角下的阅读教学内容开发——以《老人与海鸥》为例

04-08 14:03:13  浏览次数:554次  栏目: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标签: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 文本细读视角下的阅读教学内容开发——以《老人与海鸥》为例,http://www.dbk123.com

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文本细读作为语义学文学批评的主要特征和方法,已经越来越受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当文本细读被移用在语文阅读教学领域时,主要包括两种意义上的细读:教师备课过程中一种研读教材的方式;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本文所指的是前一种意义上的文本细读。

现行语文教科书基本上是文选型的,是由一篇篇的课文组成的。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之前的备课,主要是以阅读教参、查阅教学设计为主;他们关注的往往是“教学方法”,而非合宜的“教学内容”。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缺乏独立感知、研读课文的意识和方法。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现阶段应大力提倡语文教师在备课之初进行有效的文本细读,大力倡导语文教师从自己切实的文本细读过程中自然地“生发”教学内容,而不是简单地照抄教参、教案。

本文尝试以人教版《老人与海鸥》(选段)为例,谈谈如何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或者说是同时)来确定适当的阅读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课文及文本细读

教学设计

老人与海鸥

那是一个普通的冬日。我和朋友相约来到翠湖时,海鸥正飞得热闹。(课文开头点出了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海鸥。)

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很容易认出”说明这位老人与众不同。老人的布衣、蓝布包、大塑料袋都是“褪色”的,可以推想老人生活的状况一定是很穷困的,也说明老人是很节俭的;一个“连”字更加突出了程度之深。“只为了”写出了老人目的的纯粹。)

 

 

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老人为海鸥想得多么周到,多么细心,生怕海鸥少吃了饼干丁。)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立刻”一词写出了海鸥动作的迅速,更说明海鸥对此已很熟悉了,已经成为了习惯。)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后半句表意不明,按现在的写法好像是说海鸥们飞来后扇动翅膀,把围栏上的饼干丁“扫”得干干净净;而实际上作者想要表达的应该是海鸥们“吃”饼干丁的动作很快,很干净。因此,建议后半句改为“眨眼间就把饼干丁吃得干干净净”。) 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老人和他的海鸥们配合得是如此默契,老人就像一位指挥家,他的海鸥们恰如一群出色的演奏员,他们共同演奏出一曲人与动物和谐、优美的动人乐章!)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从老人给海鸥们起的名字中,可以看出老人对海鸥的喜爱与熟悉。)

“您给海鸥取了名?”我忍不住问。

老人回头看了我一眼,依然俯身向着海鸥:“当然,哪个都有个名儿。”(作者用的是“名”,老人用的是“名儿”,此处的儿化显出老人对海鸥的喜爱与亲昵。)

“您认得出它们?”相同的白色翅膀(强调了海鸥们外形极其相似,一般人不易辨认。)在阳光下飞快闪过,(海鸥飞行之迅速,增加了辨认的难度。)我怀疑老人能否看得清。

“你看你看!那个脚上有环的是老沙!”老人得意地(老人的“得意”中含有亲昵,更有一种骄傲,老人对海鸥们的熟悉程度正像一位父亲能够轻而易举地辨认出“多胞胎”孩子一样。)指给我看,他忽然对着水面大喊了一声:“独脚!老沙!起来一下!”

……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仿佛又看见老人和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相依相随”概括写出了老人与海鸥如亲人一般的关系。)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了翠湖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突然”既写出了海鸥飞行的迅速,更写出了海鸥与老人之间心灵的感应。)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我们非常惊异,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了一片空地。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多么令人感动的场景,多么令人感叹的海鸥!老人生前与海鸥相依相随,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儿女,他的心里始终惦念着海鸥;老人去世后,这些儿女们是那样孝顺,那样知恩图报。)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这里描写海鸥的动作用“扑”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海鸥们不顾一切想要留住老人的急切心情。)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

 

 

 

 

1.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三个“褪色”思考:从作者的描写中,你认为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贫困、勤俭)

2.可以引导学生反向思考:老人不是为了什么呢?(不是为了物质利益,不是为了名利等)

 

 

 

 

 

 

 

3.这句话适合进行朗读训练。停顿和重音可以这样处理: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朗读指导时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视像,进入文字描绘的情境之中。朗读的语调是亲切、舒缓、优美的。

4.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儿化的使用和老人的“得意”所表达的老人对海鸥的感情之深、之亲。

 

 

 

 

 

 

 

 

 

 

 

4.教学时可从“相依相随”这个词语切入,回扣前文,让学生联系上文将老人与海鸥是如何“相依相随”的具体化、形象化。

5.可出示改写后的句子与原文比较:……叫声和姿势与平时不大一样(“大不”与“不大”虽然仅是词序的颠倒,但“大不”更突出了海鸥对老人感情之深。)

6.这段中的“竟”字可否删去?(不能。因为它写出了海鸥为老人“守灵”行为的出人意料,表达了海鸥对老人的一往情深。)

 

7.引导学生与第三自然段描写海鸥飞翔的句子比较,并进行对比朗读,体会两处描写气氛、感情的不同(前文是和谐、优美,这里是急切、悲伤。)

,文本细读视角下的阅读教学内容开发——以《老人与海鸥》为例

《文本细读视角下的阅读教学内容开发——以《老人与海鸥》为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