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课题研究报告范文,小学数学课题研究,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益,http://www.dbk123.com
一是关于语文的知识、语文的技能,或者说只有通过语文课才能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比如《花钟》,除了字词类知识与技能外,可以用来教学的内容还有很多,如花钟是怎样形成的;每种花是怎样开放的;每种花开放的时间等等,那么,选择怎样的内容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呢?作为小学三年级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我们只能把“教学内容”定位为:“通过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领会作者描写花开放时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包括逻辑的准确和形象的准确),感悟作者连句成段的方法,并积累语言,适当地迁移运用语言,从而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设计教学时可以这样考虑:(1.品味句子逻辑的准确:看看表示花开放时间的词有什么不同,从而品味“左右”这个词在句子表达上的作用。2.品味句子形象的准确: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每一种花的开放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想象这种花开放的情形,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自读感悟、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理解描写的形象生动的句子。如“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让学生从中感悟出:因为牵牛花是紫色的,而且形状像喇叭,所以说它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作者用“吹”字,让我们觉得牵牛花开放时,就像调皮的孩子在吹喇叭。换个词“开”,看看表达的效果一样吗?同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体会学生心情和表情。(3.连句成段的感悟与语言积累):根据花开放的时间,在黑板的“钟面”上贴出相关的花,感悟作者连句成段的方式,并看“钟面”练习背诵。
我在一篇教案上看到有一位老师做得特别好,他在教《花钟》时,抓了花开的时间与样子。课堂上,他把花开的时间与样子制成一张表。这张表分两次呈现,第一次罗列了课文中的九种花,××花开放了,××花开放了,就用这样的句式,一串下来,一共九句,一目了然。让孩子们读这九句话,读到后来,都不想读了。太单一无味了,好!要的就是这种感觉,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就是要让你感到单调、感到枯燥、感到乏味。等到这种感觉出来了,再呈现原文,让学生对照原文,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改,这一改,句子的意思没变,但什么变了?味道变了、节奏变了、语言的精神面貌变了。通过比较,句子的语言意味、这样写的好处和妙处,学生自然心领神会。你看,这就是《花钟》的语文核心价值,关于言语表达方面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教者没有繁琐的分析,没有牵枝攀藤地引申、拓展,而是抓住重点,巧用对比,重锤敲击,泼墨如云,就像挖一口井,决不浅尝辄止,非得挖到汩汩的泉水冒出来为止。这位老师的教学重点关注到了语文形式,运用“增删掉改”这样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潜词造句的精妙之处,这不是正我们所要追求的,所要实实在在做的语文的事儿吗?
二是具有明显的特征或代表性,这种特征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是一旦被解读出来,往往能被公认为是该文本的主要特征。我认为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我们应该选择两种语言现象作为教学内容:(一种是有规律的语言现象,一种是“陌生化”的语言现象)。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规律的语言比比皆是,如《花钟》的第1自然段: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花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这一段除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移情的观察角度、多样化的表达方法,仅就“时间”的写法来说,就有几点值得学生注意:一是按时间顺序写,这才便于读者想象成“花钟”的开放;二是用上了“左右”,使表达更加准确,而且有的加上“左右”,有的不加“左右”,避免了累赘重复;三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有变化。这三点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很有价值,如果让学生细细品味,可以学到汉语表达方式的许多规律。课堂上,作为引领者的教师就要能有意识地发掘这些有规律可循的语言现象,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学习。
再看“陌生化”的语言现象,我们以《慈母情深》为例,看一下课文内容,《慈母情深》中有这样两个典型的语段:语段一: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语段二: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www.dbk123.com
;王崧舟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就很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语言规律,通过感悟使学生明白了其中第一句,将“我的母亲”倒置,并进行多次反复,所起到的表达效果是给人一种慢镜头的感觉,突出了母亲的辛劳;而“立刻”一词的重复应用,则是给人一种快镜头的感觉,使母亲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一气呵成,再次感受母亲挣钱的不易,生活的艰辛。看!两个语段承载了多么有价值的语言规律啊!如果细细品味,学生就能学到怎样用特殊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老师们如果我们对每一篇课文都能做到细细的品读,深入课文解读文本,就会发现许多有价值的内容或语言。
不论是规律性的语言还是“陌生化”的语言,对学生的语言发展都有较高的价值,我们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不要错过。
三是具有统领性,抓住它,就能整体把握文本,构建起大的阅读话题。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有一些课堂总是在“山脚下转悠”,或者始终如同隔靴挠痒,无法带领学生走向文本的“高峰”。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少有一点必然存在,即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没有依据文本设计出能紧扣文本价值取向的统领性问题,并组织教学。我们应该善于寻找一个能够起到纲举目张作用的大问题。迁一发动全身的大问题。
统领性问题也称为“主问题”,它在一篇文章中或者一节课中的地位就像一个国家的领袖。有时,老师们感觉课上着上着就有点儿歪,离文本主旨越来越远,我感觉就是统领全篇的大问题有问题,有的问题提出来没有思考的价值,可能学生预习时就已经解决了,比如五年级下册〈荒芜了的花园〉一课,老师出示了这样的问题“当花园来客面对花园的凄凉景象时,它们的反应是什么?他们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这两个问题的呈现,意义就不大,问题太简单,学生读一遍就能找到答案,这样的问题设计出来,导致整节课下来,老师串讲课文,最后老师问了一个问题,这是一群怎样的人?学生回答是不懂谦让的人,显然答案偏离了主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开始的大问题就没有围绕本课的主旨来进行设计。文中有个关键句子,最后一句话,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抓“照旧”这个词,前后联系,找照旧原因,直奔主题,才会水到渠成。所以,老师们设计的大问题一定要科学、合理,否则整节课就会没有了效果。
比如《花钟》。在学生充分初读,解决生字词后,我们可以紧扣“课文写了几种花?每种花开放的样子有什么不同?作者是怎样写它们开放时间与样子不同的?”这个统领性问题,让学生反复品读描写各种花怎样开放的语句,并交流感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花钟开花描写的各种不同的语式变换:每一种花如何开放的意思一样,但写法却不一样,有拟人、有白描、有的直截了当、有的生动描绘;体会到作者写每一种花开放时间使用词的准确。
以上从三个方面谈到了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重点,那么真正把一节课上得有扎实、有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关键语言的体会要充分
品味语言怎么要充分,不是抓了就行了,那样感觉是蜻蜓点水,没有厚度,经常有老师有这样的感觉,我都抓了,都讲了,但总感觉少一点点味道,这儿我没讲透,下节课这话我还得说,其实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虽然抓了,但体味的不透,怎么叫透?
《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写的颜色非常美,(读一读相关的句子)但作者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就是颜色非常美,实际是一幅情景,秋天的雨带给我们的是这样一幅丰收的景像。文中有一个词“你挤我碰”,老师讲课时问“什么时候你挤我碰?”学生说是上公交车的时候,那课文中“你挤我碰”什么样?学生说橘子、柿子紧紧挨在一起。仅仅体会到这儿就不够,但这就是我们常态课常出现的一种状况。那么你挤我碰应该和后文的哪个词联系起来“和后面的那句话”争着要人们去摘呢。为什么你挤我碰,因为我想告诉你,我长熟了,我最甜,我最大,快来摘我吧。我想本段应该呈现的是这样一幅情景,把果子在果园里长得热热闹闹的情景写得生动起来了,所以文章中“争“你要抓,怎么抓,和文中的你挤我碰联系起来,想一想,如果你就是枝头上的那个果子,会怎么向人们喊呀?因为要人们去摘呢。在想象的表达的过程中,学生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这样关键语言的体会是不是就充分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