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作文网作文素材考场素材2016高考作文写作素材200例(6)
2016高考作文写作素材200例(6)

2016高考作文写作素材200例(6)

11-15 19:33:04  浏览次数:656次  栏目:考场素材
标签:考场作文素材, 2016高考作文写作素材200例(6),http://www.dbk123.com

  126、失败不(bù)是句号

  有家企业招聘文职人员,招聘过程十分简单,就是让每个应聘者讲一则生活、工作中失败的(de)故事。应聘者当中,不(bù)乏博士、硕士,但最后他(tā)们都被一位中专生击败。

  这位中专生讲了这样一则故事。她说,她中专毕业后,来到深圳,应聘在一家公司任秘书。公司很大,员工也多,每月中旬老板都要例行向员工讲一次话。有一次,老板的(de)秘书出差,讲话稿由她起草。写好之后,老板忙于事务没有看稿,时间到了便匆匆讲了,结果读错了几个字,引起哄堂大笑。老板很生气,便将她辞了。

  经打听她才知道,老板的(de)文化程度不(bù)高。当年老板闯深圳的(de)时候,仅仅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为此,她自责自己,要是在那些难认的(de)字的(de)旁边注上同音字就好了。

  “这不(bù)是你(nǐ)的(de)错。”有人同情她说。“不(bù)是我(wǒ)的(de)错,但至少说明,我(wǒ)不(bù)是一个合格的(de)秘书。因为秘书的(de)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吃透领导,我(wǒ)对他(tā)了解不(bù)够,就是我(wǒ)的(de)错。”“那是你(nǐ)应聘的(de)时间太短。”又有人为她辩解。“这不(bù)是时间长短的(de)问题,而是我(wǒ)的(de)工作主动性不(bù)够。”

  这时,总经理宣布她被录取了。

  127、中国的(de)各种别称

  相传,我(wǒ)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de)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de)含义,“夏”字有盛大的(de)意义,连起来的(de)确是个美好的(de)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de)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de)别称。

  中国的(de)别名除“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de)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de)地(de)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渥诗云:“中华地(de)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de)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de)事。后代的(de)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de)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de)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de)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de)名。战国齐人邹衍,得(de)到海外交通的(de)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tā)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de)州共有9个,但不(bù)过是裨海环绕的(de)小九州;这样的(de)小九州共有9个,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所以,“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后代的(de)事实虽然证明这只是一种假说,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128、给中文一点空间

  近日,全国高等语文教学及教材改革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全国20所高校的(de)知名专家学者一致呼吁,希望社会和(hé)高校能多给中文一点空间。尽管被定为基础性的(de)公共课,但由于定位模糊而广受争议,长期以来处于边缘位置、被一再压缩甚至被相当部分高校取消的(de)大学语文获得(de)重新定位。

  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全国各高校面向非中文系学生开设的(de)大学语文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de)尴尬。在不(bù)少高校的(de)理科院系,大学语文一再被挤压,甚至被取消。大学语文的(de)教师队伍也日益边缘化,他(tā)们往往学历最低,职称最低,自我(wǒ)评价也最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de)是,由于近几年来理工科学生的(de)语文水平大大下滑,大学生的(de)人文素质教育在近段时间被提到前所未有的(de)重要地(de)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王宁深有感慨地(de)说,无论现在的(de)大学生学什么专业,打算将来做什么职业,都不(bù)能让他(tā)们对中文陌生,对自己国家的(de)文化传统陌生。

  与会的(de)专家学者一致呼吁,汉语教学日趋尴尬,希望能多关注一下大学语文。“我(wǒ)们的(de)学生在毕业的(de)时候,对他(tā)们的(de)外语水平有一定的(de)要求,但他(tā)们的(de)汉语水平如何,就没人管了。”这听起来有点荒唐,但却是事实。专家们指出,一方面是汉语的(de)国际地(de)位在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成为热门专业,一方面是国内汉语教学的(de)地(de)位在下降,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的(de)汉语水平普遍下降。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不(bù)无忧虑地(de)提到,现在的(de)大学生读书很少,尤其不(bù)读经典,大都是看杂志或是上网浏览信息;对于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de)是英语,其次才是专业课,用在英语上的(de)时间是专业课的(de)六倍以上。他(tā)表示,要给中文一点空间,不(bù)然,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

  129、读书是一种回味

  之于读书,回味似乎更隽永更厚重。回味,可造心境。在慢慢掂量中,在细细思量里,读书人款款走进智慧的(de)芳圃,采撷思想的(de)精华,畅然有了不(bù)受名缰利锁束缚的(de)自由。明代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会无一点尘。”不(bù)断诵读,不(bù)断回味,还怕品不(bù)出书魂、书香、书韵?

  回味,需要反复咀嚼且品味。回味书中的(de)情节、细节,哪怕是一句话,有时都可令读书人以为哲理无穷,视为至宝。

  回味,有时妙不(bù)可言。所谓“精妙处,忍不(bù)住击节叫好;伤感处,止不(bù)住泪眼模糊;激愤处,耐不(bù)住拍案而起;谐趣处,憋不(bù)住哑然失笑”,乃回味的(de)一种境界。

  有人提出,读书最好是进入边缘状态,既能深入其中,又能冷眼旁观。实现这一目标,回味乃是良方。如果说,回味是一种杂糅、磨合、交流的(de)手段的(de)话,那么让各种风格与精神资源之间进行反复捣弄,这样就能让读书人的(de)思维显得(de)饱满,其精神世界富于弹性.

  130、别剥削孩子的(de)劳动

  据媒体报道,深圳一小学近日开展体验教育,专门组织学生争当“皮鞋美容师”和(hé)“小小按摩师”。作为教育的(de)内容之一,孩子们平时得(de)给老师擦皮鞋和(hé)按摩。学生们的(de)“服务”,受到了老师们的(de)欢迎,但是这种教育方式也引起了各方的(de)争议。

  如果把学生这种“服务”的(de)对象换成自己或父母,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de)。因为,自己擦自己的(de)皮鞋,锻炼培养了学生的(de)自理能力。如果是给父母擦皮鞋或按摩,是报答养育之恩,为父母分担劳动,也理所应当。可是,对老师就不(bù)同了。师生的(de)关系是教学关系,不(bù)能让学生进行无偿“服务”。老师自己也知道“擦皮鞋和(hé)给人按摩都是很脏、很累的(de)活,一般没人愿意干。”老师平日要得(de)到这些“服务”,要么花时花力自己动手,要么花钱获得(de),而现在却无偿从学生这里得(de)到,这是不(bù)公平的(de)。

  学生的(de)任何劳动只要不(bù)是出于公益目的(de),校方和(hé)社会都不(bù)能无偿占有。该校“开展体验教育”出发点是好的(de),但忽视了这实质上是老师对学生劳动的(de)一种不(bù)平等“剥削”,因此这种做法是不(bù)妥的(de)。131、阅读是各种学习的(de)基石

  “每当我(wǒ)们翻开书页,等于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de)窗,阅读是各种学习的(de)基石。在我(wǒ)们所做的(de)事情中,最能解放我(wǒ)们的(de)心灵的(de),莫过于学习阅读。”千百年来,人们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提升品位,也藉此得(de)到生活的(de)力量。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阅读更是人们获取信息的(de)有效的(de)基本途径。然而,在电视、电子游戏和(hé)网络构筑的(de)声光世界中,孩子与书本的(de)距离越来越远。近年来,据统计,11岁的(de)英国学童只有60%达到应有的(de)读写能力。据全美阅读评量结果,美国内陆地(de)区几乎有70%的(de)四年级学童不(bù)具备基本阅读能力。中国青少年的(de)阅读现状更令人忧虑,据《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与对策研究报告》,西方发达国家儿童在6-9个月时就开始阅读,而中国儿童则普遍要到2-3岁左右才开始阅读活动;美国儿童在4岁后进入独立的(de)、自主的(de)大量阅读阶段,而中国儿童平均到8岁(小学二年级)才能达到这个水平;美国孩子的(de)年阅读量是3万字,中国孩子的(de)阅读量是每年5000字,只占他(tā)们的(de)六分之一。

[1] [2] [3] [4] [5]  下一页

,2016高考作文写作素材200例(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