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本能。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那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 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问题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2 课上集中精力,思维紧跟老师走或者说围绕课堂转的习惯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走思,经常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不要说让他自学提出问题,就是老师提的啥问题他都不知道,这是产生后进生的主要原因。那么,老师如何驾驭课堂,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课堂上,牵着学生的思维走是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教师如何牵着学生的思维走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授课内容而定。
3 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题,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题,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这是不良心理习惯。解决疑难过程就是学习过程,每一个进步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题,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4 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节,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做作业前要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然后再依据基础知识写出理由充分脉络清晰的解题步骤,保质保量的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别人作业,树立自信心。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拖拉拉。做完作业后再认真检查一遍,发现错误及时更正。作业面字迹工整洁净。教师和家长长期这样要求,就能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5 经常复习的习惯
事实证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知识,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还能达到熟中生巧的目的。
教学文化知识是系统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却是琐碎的,经常的。虽然很操心很辛苦,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方法。
,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