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无异是一条主要的途径。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不满,失去信心时将直接阻碍、削弱甚至中断智力活动,破坏学习的向心力,当然也谈不上学习效率。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兴趣得以持久,进而转化成学习的动力?我觉得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把握教学契机,在导入时设置悬念来提高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导入来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新和求知欲,又比较爱听故事,我们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趣味性的故事中,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最小公倍数”时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先给他们讲一个故事:从前,在一个森林里住着一老一小两个猎人。有一年,他们从5月1 日起开始打猎,并且每人给自己订一条规矩,老猎人连续打3天休息一天,年轻的猎人连续打5天休息一天。有一位路远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刊物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会帮他选一选吗?有趣的故事,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
二、满足学生自尊和成功的需要,激发学习兴趣
善于肯定也是人之常情。小学生的自我发展在于模仿和探索时期,其行为的价值需要受到师长和同龄人的肯定方能体现。换句话说,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充分发挥自己作用的内在需要,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尊重。如果教师能够不断地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就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信心和动力,从而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后进学生,肯定越及时、越具体,越能引发其内趋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各方面的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小学数学教师应抓住这一点,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给他们上讲台表演的机会、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机会。表演或回答过程中出现错误的,要委婉地指出、及时地更正、适当地批语和鼓励,有机会继续让他(或她)表演、回答,重新树立他(她)的信心。对有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尽量认可、肯定他们的闪光点,巧妙适时地引导其发扬优点。譬如有绘画才能的,可以让他(她)画一些课堂上要用的画;有动手制作才能的,可以让他(她)制做一些课堂上用得着的实物等等,以增强其自信心、调动其积极性、不断激发其学习动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我们也应该正确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与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或要求,要因材施教。相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注意给这些后进生设置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或习题,给他们恰当的表演角色,让他们也能获得成功的感受,激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要善于利用“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学习,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我们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