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子的大小和瓣数的关系
桔子 项目 |
1号 |
2号 |
3号 |
4号 |
重量 |
255 |
210 |
145 |
54 |
瓣数 |
11 |
10 |
11 |
10 |
分析后得出结论:桔子大小和瓣数没有必然联系。不难看出,本案例中的教师采用“非预期策略”,除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外,另一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种科学思想。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已经预料到学生都会做出两种的猜测,教师就是利用了这对立的资源和结果来进行“尊重事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等科学态度的教育。这一策略在教学中运用的关键在于“出奇制胜”,即巧妙地利用尽可能超出学生预期的现象来创设情境,使其惊奇地发现其中不可思议的事实,以引起学生认知失调,引发欲进一步琢磨、推敲的兴趣情绪,以便能够以一种全身心参与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科学教育中能够运用“非预期策略”的主题随处可拾,如在学习“仿生学”的主题时,教师将“鸡蛋和拱桥”两件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联系起来。首先向学生出示两个鸡蛋,并提问:“如果有一个像身体这么重的力压在鸡蛋上,鸡蛋会碎吗?”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猜想鸡蛋一定会被压碎。这时,教师把两个鸡蛋分别放入两块事先挖好洞的硬泡沫中,鸡蛋的一大半露在外面,再盖上一个同样的硬泡沫,两片硬泡沫之间留有约1厘米的间隙。最后在硬泡沫上盖一片木板,请一名学生站在木板上。学生们惊奇地发现,鸡蛋并没有碎。“奇怪!不可能吧?!为什么这么重的身体压在薄薄的鸡蛋上,鸡蛋不碎呢?鸡蛋里面安装了什么机关吗?”接二连三的问号不停地在孩子们头脑中闪烁着,并由惊奇很快转变为一种急于求解、渴望探索的兴趣,进入仿生学主题的学习之中。
3.4模拟游戏策略 在以往的《科学》课中,教师也经常有意无意地将游戏作为一种策略。但多是“激趣”性质的,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集中到学习主题上;或者是一些操作性游戏和制作性游戏,主要还是为习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服务的。很少有意识地从发展健康的情意态度的角度去考虑游戏的设计和功能。而我们所说的模拟游戏不在于习得知识技能,而是指向体验游戏所负载的态度和价值观。如在三年级《科学》下册《土壤》一课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机制和教学内容在独具匠心的模拟游戏情境中达到了水乳交融、浑然天成的状态。
学生在此课之前己经了解了土壤的组成,大致明白了人类的生存依靠土壤。课前教师也己引导学生利用多种途径去查找人类与土壤之间曾经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寻找能够说明人与土壤息息相关的事例。上课伊始,教师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和全班展示、整理、汇报搜集到的资料,并提炼出土壤的重要之处以及人类破坏土壤的众多表现。(学生概括的人类破坏土壤的行为:A、盖房占地;B、堆放垃圾,污染土地;C、破坏植被,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D、沙化;E、洪水、酸雨;F、开矿、采煤、油污倾倒;;G、塑料袋、废旧电池进入土壤)。通过这一环节实现了信息共享的目的,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但假如仅仅停留于让学生搜集、交流、讨论资料的层次,那充其量只能是一种文字堆积和材料累加,最多能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无法给孩子们的心灵造成冲击。人、自然环境与土壤之间复杂的关系,对土壤的感激之情,珍爱土壤的意识等目标都将流于空泛。令人耳目一新地是,执教老师突破了口头说教的案臼,遵循情感形成的无意识心理机制,将“无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化为有形的、可操作的教学策略,精心设计了“我们的土壤”这一模拟游戏,让孩子们经历并体会了人类对土壤的破坏行为及后果。
案例:模拟游戏一一“我们的土壤”
1、宣布游戏规则:给每个组一张白纸,代表小组拥有的土壤,用一个扣子代表一个人,他的土壤每一次被破坏或者被使用就要撕去一定面积的纸,撕去的面积由他自己决定.并且每隔一段时间,要增加一定的人口。
2、教师演示游戏规则,并说明需要注意的事项:A要求在游戏中将刚才班级共同归纳出的人类破坏土壤的各种行为都要用上,B.人口数量是有规律变化的,即每隔一段时间人口就要增加。C.要求在撕掉的纸上标出原因。D.每次撕完后,需要先看一看还剩下多少土壤,然后再打算用剩余的土壤做什么事情。
3、学生分组展开游戏
A、每人选一个小扣子代表自己,每组用那张纸代表本组的土壤。看看现在有多少土壤可利用,说说小组用这些土壤要千什么。
B、首先盖房子用去一块地,堆放垃圾占去一块地,撕去这两部分,看看现在有多少土壤可利用,说说小组用剩余的土壤千什么。家里人口增加,所以增加两个扣子。
C、砍伐森林、破坏植被,造成洪水泛滥,水土流失,大片良田成了不毛之地;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再撕去这两部分,看看现在有多少土壤可利用,说说小组用这些土壤要干什么。增加两个扣子。
游戏一直继续,直到完成前面归纳的人类破坏土壤的各种行为。
4、在游戏进行到适当的时候,让学生交流活动体会。(引发出如何保护土壤”等问题的讨论。) 层层深入的、与生活休戚相关的游戏活动成就了学生外在的参与,融入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让学生受到了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教育,经历了一次“感受”和“体验”,为其“内化”—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打下了基础。孩子们的课堂表现也确实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设计的精彩和成功。接下来,同学们就在小组内开始了活动.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很高兴,正在规划着:“这片地是我的,那片地是你的”。组长说:“我们要盖房子,就得去砍树了,正好符合第二条:砍伐森林、破坏植被,造成洪水泛滥,水土流失,大片良田成了不毛之地,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小组成员很慷慨地撕下T一部分,并用放上一把小刀表示砍伐。我借机大声问了一句:“现在你们的土地还有多少?”“还有不少呢”“别忘了你们家的人口应该增加了。”
同学们有的加一个扣子,有的加两个扣子.有的同学因为自己有了游戏的伙伴觉得更高兴了。游戏继续进行,组长们越来越熟练于指挥和操作,组员之间配合的也很默契。过了一会,有一个组的同学着急的说了一句:“我的地就剩下这一点点了,这片地上的扣子有点多了。接着他的话题,我问大家:“你们现在发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 “我也发现我的土地少了,我有点难过。” “我有点担心,这么少的地我能够生活吗?” “我觉得我们家的人口不能再增加了。” “人口不增加,你们家就会灭绝的。”
有的同学立刻开始想解决的办法了:“我们可以盖高楼。” 同学们的发言表现出了他们心中的焦急,我告诉他们游戏仍然要继续下去,这次我发现组长的口令变得缓慢了,不停地和组员商量,许多组员都开始制止“采矿”行为,我小声地说了一句:“我们人类为了生活得更好,确实不及后果得了这些事情.”他们无可奈何的又撕去了相应的部分。又过了一会,教室里没有声音了,我有意停了一段时间,我看到了一张张紧张的小脸,我看到孩子们的眼睛害怕的盯着仅剩下的那一块象征着土壤的白纸,有的白纸上扣子已经摞成了一小摞,看来真的不能再撕下去了。我坚定的走到前面,很严肃的时同学们说:“我们这些做法都是人类做过和正在做的”我的这次命令却没有得到回应,孩子们睁大了眼睛看着我,我再一次严厉地说:“继续游戏!”还是沉默。过了一会,几个胆大地孩子小声地说:“老师,您别说了,不能再撕下去了”“对,不能撕了,我们会保护土壤的。”“不能撕了”、“别说了”的声音此起彼伏,教室里一下子又开了锅,我抓住时机问:“你现在的心情怎么样,你想说些什么?” 接下来的情景您一定会想得到,孩子们说出了许多土壤的用处,说出了许多我们对土壤的依赖,对人类曾经对土壤作出的坏事极为愤慨,想出了许多保护土壤的办法。小学科学教育中,有许多主题可以采用模拟游戏的策略,例如《岩石和矿物》单元,就可以给学生提供棋子代表矿物资源,模拟开采矿藏的人类行为,并体会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的严重后果,从小树立一种珍惜资源的社会意识.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一方面需要将自己的感受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见识建立起内在联系,形成体验;另一方面也需要将自己的体悟与别人分享,在交流中提升认识。当然,要让学生确实达到“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的境界,“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这些固然都不是一次教学活动或者游戏就可以完成的,但“滴水穿石,聚沙成塔”,每一次精彩的教学设计都能给学生的经历、思考和体验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小学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的策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