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让探究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旋律
让探究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旋律

让探究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旋律

04-08 14:12:56  浏览次数:969次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标签: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网,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集, 让探究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旋律,http://www.dbk123.com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自主探究已经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给学生提供主动发展的时空,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参与中获得发展。

    一、构筑“思维场”,激发探究的心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离开了思维,学习活动就不能进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活动其实质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不断展开思维活动,使认识进入一个又一个崭新高度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得到锻炼,潜能得以开发,个性得以发展的过程。因此,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既是学习新知的需要,也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内在需要,教师应当善于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感知表现,构筑一个跃动的“思维场”,以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心向。

    如,学习“圆的面积计算”这课时,教师可先出示:用一根绳子把羊拴到草地的木桩上,演示羊边吃草边走的情境,然后问学生:“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想法?想提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后,必然会提出:“羊走了一圈有多长?羊最多能吃到多少草?羊能吃到的草的面积最大是多少?”等等。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深入地去探究知识。

    二、架设“认知桥”,构建探究的平台。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并注意与学生已经理解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的情境中探究数学知识主动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

    1、 以原有知识为基础。

    学习理论研究表明: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与其原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进而扩建新知结构的过程。可见,新知总是基于学生已有的旧知而建立起来的。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唤起与形成新知相关的旧知,努力使学生的原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学习具有某种“召唤力”,从而为学生的探究铺设平台。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学生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对几分之一的分数已有一定的了解,对此,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以此作为学生学习新知的“支撑点”,通过适当的手段,唤起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如以“1/2”为例引入新课,“你知道1/2表示的意义吗?能否举一个例子说明?”“除了1/2以外知道其他的分数吗?”再引导学生对单位“1”及“所表示的份数”进行探究,学生就会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后拾级而上,最终登堂入室。

    2、以生活经验为背景。

    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它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生活中已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发生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开启他们的创新之门。

例如,二年级的数学课上,教师模拟生活画面,让学生走进数学超市,学习购物并进行加减运算,接着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小红家每月可节约210元,如果要攒钱购买一台590元的收录机,需要积攒几个月呢?这个问题对中高年级来说很简单,对未学过乘除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带有挑战性的,但由于贴近日常生活,问题又置于情境中,学生乐于尝试,解答方法异彩纷呈,创新思路纷至沓来,有的学生用连减:590-210=380,380-210=170;有的学生用连加的方法210+210=420,420+210=630;还有的学生凭估算,直接得出了“需要3个月”的结论,很显然,这样解决问题,有效得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以实践活动为载体。

    学以致用。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应用数学。例如,学习了平均数应用题,让学生统计全校各班人数,再计算出每班的平均人数;掌握了圆柱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找出家中的圆柱形容器,算算做这一个容器的所需的材料;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来帮助班级将损坏的桌椅修理好,比比谁的方法最合理……这样,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架设了桥梁,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铺设“创新路”,拓宽探究的通道。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不是唯一的,教师可以适当设计灵活、多向、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究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标新立异,大胆的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地对问题进行探索,使学生从机械、单调的模仿

www.dbk123.com 转化为探索创新,从而实现自主求知的飞跃。如,可以设计制作几何模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在简单的调查统计或提供的数据中,自行设计一些问题;或设计一些非常规思路解决问题等等。

    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鼓励学生探索:“如果把梯形的上底缩为0时又变成什么图形?如果把梯形的上底变得和下底一样长时,这时又变成什么图形?它们与梯形的面积分别有什么关系?”问题的提出,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经过思考,学生能够得出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上底与下底相等的梯形。又如,在余数除法的教学后,可出示(  )÷7=5……(),讨论符合这个算式的数有多少中填法?学生一共发现了6种方法,这样既拓展了学生探究活动的时空,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发挥主动性,教给探究的方法。

    《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探究的策略,让学生在体验、顿悟和创造中学习,如通过有目的地观察,、操作、实验以及合作交流等行为,由外到内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经历,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经验,并在合作体验中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这样设计:

    (1)让学生拿出一张纸,以三人为一组,分别折出1/2、2/4、4/8,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2)拿出准备的图片(3堆苹果,每堆18个),在上面分别涂出1/3、2/6、3/9,观察比较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

    以上活动(1)先让学生操作观察比较以及交流,初步发现1/2=2/4=4/8,活动(2)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比较,确认活动中发现的这种规律的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研究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去探索、认识数学规律,亲身经历知识的“再创造”的过程,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学会了怎样通过实践获取事实,发现规律。

    总之,课堂是学生生活的基本环境,为他们创设合适、和谐的课堂生活空间是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教师应该为每个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时空,尽可能地多给学生提供参与、成功的机会,以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得以自我展示,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掘。,让探究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旋律

《让探究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旋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