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生命桥”》教学反思
《“生命桥”》教学反思

《“生命桥”》教学反思

03-24 20:26:23  浏览次数:670次  栏目: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标签:语文教学反思,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生命桥”》教学反思,http://www.dbk123.com

《“生命桥”》是苏教版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群羚羊被猎人赶到悬崖边,在生死攸关的时刻竟想出牺牲一半换取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故事虽简单,但蕴含的深厚情感及深远哲理,成年人易懂,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有难度。怎样让孩子透过文本进入羚羊的情感世界,又如何引导孩子通过文本联系人类的情感世界?因为先后在不同的班级执教便有了下面真切的感受。

 一、正确深刻地领悟教材,才能明确方向。

这篇课文的特点是以情为纽带的,以情感人的。但到底是将情感目标确定在对动物的保护上,还是仅仅停留在苍白的感动上?这让我困扰好一阵子,如果目标定位浅了,势必上不出深度与厚度来,目标定高了,也许又脱离学生实际接受能力,揠苗助长了。而目标的确立对于执教者来说意义重大。我反复读了这个单元的所有课文,也再次拜读了干国祥老师的《斑羚飞渡》课堂实录和其他老师的教学设计,重新审视“阅读及思考”、顾明远先生的教学四种境界(深入浅出,浅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深出),又反反复复朗读课文,悉心揣度课文内容与作者情感,还找来四年级的两个中等孩子一起读这篇课文,最后我将本课情感目标定位在学生随着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能具体深化对老羚羊为了后代勇于献身的精神的感动,对第一只年轻羚羊敢于试跳的勇气的感动,对整个羚羊群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沉着冷静、团结协作、机智勇敢的感动,并由对羚羊的感动引发我们人类对动物的爱护,引发对我们自身不当行为的反省,引发对人类在遇到同样灾难时的思考,引发对生命的尊重。目标确定了,紧跟下来的教学策略就容易确立了。

 二、情感的积累与爆发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之上。

在第一次试教时,我带领学生品词析句,前后文联系,课内外联系,在近一个小时的阅读与交流中,师生共同走近了羚羊,走进了羚羊的内心世界,学生的理解深了,情感调动起来了,朗读的味道也出来了。而在后面的三次试教中,因为顾忌时间,淡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学生仅飘浮在课文表面,未能真正走进羚羊的内心世界,结果无论是情感的激发还是朗读的指导都没能达到预设效果。在这几次试教过程中,我几番陷入矛盾中,究竟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感悟呢还是带着学生去理解感悟呢?老师讲多了是否就与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呢?事实告诉我,一切得从学生的真实需要出发,孩子与课文情感相距甚远,孩子不易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这就必须要老师站出来讲,你不带着引,学生想不到那么多那么深,就只能停留在肤浅整体的感知上,所以像这样在情感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文章上,不能忽视老师的引导,就拿这篇课文为例,如果老师不带着学生品读“奇迹、刚好、猛蹬、轻巧地落在、笔直地坠入、秩序井然”等词语,如果不带着品读“试跳成功、那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等句,如果不带着联系前文、联系生活实际,如果不带着学生进入当时情境,进行角色替换,学生只能给羚羊贴上“勇敢、舍己为人”等标签,只能用诸如“感动”等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再者,通过几次试教,我越发觉得要想省时间也决不能省掉初读环节,学生对课文不熟的话是无法深入谈体会的,不让学生在课文里走个来回,甚至几个来回,那后面的学习就一定是空中楼阁,水中望月,雾里看花。

 三、朗读指导要虚实结合。

我曾把朗读指导分成三个层次:无意识、有痕、无痕。无意识,指老师在课堂上根本对学生的朗读听而不闻,根本谈不上指导;有痕,指老师有强烈的朗读指导意识,但常常采用硬性的指导方法如采用这词重读那词轻读这里用高兴的语气读,那里用悲伤的语气读等,有生拉硬拽之嫌;无痕,指老师有指导朗读的意识,但采取巧妙的方法,使得朗读与理解,朗读与语言文字训练有机结合,不露痕迹,使学生朗读技巧和水平在不知不觉地提高。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力求想达到第三种境界,想通过对词句的理解,通过学生谈自己阅读的感受,想通过我的富有煽情的话语来激发学生的认知与情感,使得学生的朗读顺情进行。设想是好的,而且在实际教学中,在朗读水平有一定基础的班级确实能达到,但有些班级,学生的朗读基础较差,学生的理解到了,情感也到了,但就是表达不出来,而且很受以前朗读习惯的影响,这样就达不到预设效果。例如读“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的落在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山涧”一句,前半句要读的轻快,才能表现出生的希望,而后半句就得读得慢些才能体现老羚羊死去的悲壮,但学生普遍表现在前半句易把握,而后半句怎么也慢不下来,这就受平时朗读习惯的影响。这时老师就必须就朗读技巧加以指导,必须反复练习,用心体会才能达到效果,光靠学生感悟是不行的,光那几个学生会读也是不行的。

 

总之,带着一颗研究的心态上这篇课文,我收获很多,通过前后五次执教,我更是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深钻教材,必须细备学生,尤其是对教材的钻研,我更是深有感触:教师理解有多深,学生才能有多深,教师引得有多远,学生才能走多远。

 

,《“生命桥”》教学反思

《《“生命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