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7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17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17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03-24 20:23:27  浏览次数:656次  栏目: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标签:语文教学反思,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17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http://www.dbk123.com

理论与现实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距。在《月光启蒙》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方方面面的不足,教学后,我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        实践性知识不足。首先表现为在学生的回答流于表面时,没有进行有效的追问,从而没能把握住这些不算精确的回答引出文本的知识,生成出精彩。其次,引导不及时,有效性不够。在提问“母亲不识字,为什么能唱出如此‘芳香的音韵’”,学生进行回答纠缠于父亲与外婆的影响,无法抓住“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这一关键句,进而理解母亲还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时,没有及时归纳出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两方面因素进行引导。

二、        简单不够,问题过多。整堂课知识点贯穿得过多,不够简单。所以教学中一方面可能会显得有些零散,而对重难点引导不充分;另一方面,造成了课堂的紧张局面,进而引发引导的不到位。  

三、        课堂灵活性欠缺。在教学中,我总是着意把学生往我预设的答案上靠拢,力图学生能答出预定的“标准答案”,而将学生所回答的一些富有个性、生动的解答于不顾或破坏其完整性而将其分裂为“标准”的框框条条,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月光启蒙》的教学结束了,但在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思索。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之,竭力超越之。

 

 

 

                               (5) 

《月光启蒙》是五年级第十册中的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的母亲及为好的童年生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用民间文学给我启蒙,引领“我”走进了诗歌的王国。

我抓住启蒙展开教学,当让孩子们谈到母亲是怎样给作者启蒙的时候,几个孩子说到母亲说神话故事这个片段,说得真棒啊!

    一位孩子说道:“原来,估计作者和我们大家一样,到了晚上,仰望天空的时候,只是看见星星和月亮,但是在受过母亲启蒙后,在作者的眼中,天空已变成了高深莫测的世界,满是神话故事,天空变得神奇起来。”

    另一位孩子说道:“作者在这里把母亲比作一尊玉石雕像,我认为是非常合适的。那时,月光洒满了小院,也洒在了母亲的身上,作者被母亲搂着,抬头看母亲的时候,已被那些神话故事所深深陶醉,母亲,仿佛就变成了知识的使者,带着作者飞向诗歌的王国。”

    最后我注意拓展情感,当孩子本以为课文已经结束了的时候,我告诉他们,其实,文章还有段结尾呢,多年后,作者回到了离别已久的故乡,再一次看到了母亲……配上音乐,我出示了下面一段文字: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在我范读的时候,我注意到孩子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他们也在感受着啊,当我让他们来齐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分明见到他们眼中的泪花!

    我接着又说道,虽然母亲现在什么都不知道了,不知道眼前站的是谁,不知道他来干什么,更不知道那些好听的民谣了,但是那些民谣却深深地,刻在了作者的心里……说完便出示课文中所有的民谣,我指名让孩子去读他们认为最能打动他们的民谣,于是一个孩子站起来,用低沉的声音,缓缓地,读起了本应该轻快活泼的民谣。一个接一个,孩子们体会着每一个民谣,他们说:如果我是作者,那么回忆这些民谣,念一念这些民谣,将是对母亲最好的怀念。

    趁感情还在激荡,我又出示了文章的最后一段,我范读着,孩子很快也加入了我的队伍,和我一起读起来: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最后,快结束课文了,我让孩子们谈谈对这篇文章有着什么样的感受时,孩子感受到了母爱。

   另外《月光启蒙》也让我进一步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1.“对话”问题。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彼此分享对文章的理解,探讨重点问题。作为教师,比孩子早一步解读教材,其实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更应该是充当“引路人”和“排雷兵”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对“对话”在备课中是早有预设的。对于预设,在备课中我是相当细致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同时也设计了必要的引学过程。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特别是当学生的理解深度与预设有差距时,往往是“不依不饶,生磨硬套”这其实就不再是真正的“对话”了。

2.“评价”问题。在课堂上适时的评价是推动教学,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办法。我在评价上做得总欠火候,表现在:用重复学生的话代替评价;评价的时机把握不够自然,其实并不是每一个孩子发言或朗读都需要用一长串的话语去评价,有时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适时的示范都是评价,往往“无声胜有声”;评价的到位率不够。学生是否从评价中获益,并有所提高,是评价有效与否的标准。在本课的教学中,对朗读的评价是重点,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从评价中理解课文应该怎么读好,读出味道。如对歌谣的朗读第一次我是意图让孩子在理解第四节的基础上读得柔美、深情。第二次则是让孩子在理解歌谣含义的基础上读出文字蕴涵的意韵。但在教学中,因为评价的意向性不够明确,孩子没有读到位就急于推进教学,而使读的层次体现得并不分明。

 

 

                              (6)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学期新编入的一篇课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煤矿诗人”、民间文化作家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改编的。课文语言朴素,但充满情真意切。分析题目,“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看来在教学中“启蒙”不可少。另外编者还将原文中最能感人的章节删去,而留下大段篇幅的歌谣、童谣,看来这“启蒙”不仅是不能少,而且应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月光”又是教学的逻辑起点:“我”的童年是明月星光陪伴着我,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个特定环境中给予我最初的启蒙,如水的月色,璀璨的星辰、神秘的夜空,给“我”美好的陶醉,无穷的幻想。诗人的诗情、诗人的成就与儿时母亲月光下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母亲”当然是教学的中心。是谁给我细心的呵护,是母亲,是谁给我最初的启蒙,也是母亲。文中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其实我想,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通过歌谣、故事、童谣、谜语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但从吟唱的歌谣童谣、讲的故事、说的谜语中却让我们读懂母亲给我的最初启蒙;同时感受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感受母亲给予我的朴素、纯洁的爱,让课堂充满浓情。新课程要求课堂从僵化走向开放,从书本回归生活世界,语文老师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对教课书的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如何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让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的、开发的生命体验,如何让师生在课堂互动中,灵感自由创造。在这堂课中我觉得有这几点值得思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17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17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