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周校长的和谐教育理念下,我们数学组从上个学期确立了数学课堂计算教学的和谐教学研训主题,上个学期我们组进行了四年级的口算教学的课例研究,本学期我们在上个学期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计算教学中的笔算教学课例研究。我承担了这次课例研究的第一课时教学。
传统的计算教学的目标只注重让学生牢记计算的法则,形成计算技能。我组教师在确立本次教学目标的时候,认为数学教学首先要关注的是“教育”,其次是“数学”。要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因此,在确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教学目标时,不应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学会计算,而更要关注让学生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注重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从而把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育的根本途径。
本节课的安排上,对于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认识和把握。突破了“基本训练—例题讲解—得出计算法则—巩固练习”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构建计算教学的新思路。通过我组教师的集体研究备课,实施教学后,给了我一些思考:
一、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新课标指出:笔算教学不应仅限于竖式计算,应鼓励学生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道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存在着差异,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和解题策略,这正是学生具有的不同个性的体现。在本节课教学24*12时,我先让学生进行多种方法的“估算”,通过估算,确立精确值的范围,再要求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自主计算。自主计算中,学生有把因数拆成两个一位数,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计算的;有直接列竖式进行计算的;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算法,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鼓励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得到收获,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计算教学中,我们教师同样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的必要的发展。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
二、 计算关注的不应仅仅是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跳出了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目标,而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如在教学24*12时,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在相互的交流中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得算理算法。体验知识的活的过程和积累过程。这样的计算教学,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计算法则和计算方法。
三、还存在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