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课我以几组乘法算式为载体,通过前置学习,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努力做到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从而掌握规律,应用规律。探究过程中,我向学生出示下面两组题:
6×2=(
6×20=(
6×200=(
我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发现规律,让他们把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出规律。这样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中,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着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在教学完本节课后,留给自己更多的是无尽的思索。在课堂中,为什么开始兴趣高涨而随后却缄口不言呢?自己在活动中真正做到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了吗?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了吗?学生在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规律了吗?学生的分析能力是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一连串的问号在我的脑海中闪过。我静坐下来,对自己这节课进行了细细的回顾与反思。
本节课我最大的优点在于出示算式之后,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中去。要命的是:(一)活动要求不是十分明确。有效的课堂追求简单和实用。即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启发引导不到位,学生在计算算式结果上浪费了很多时间。(二)鼓励性语言不到位。好的数学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成功、快乐的对话情境。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而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在定向研究环节,让学生交流探索后的结果。(三)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这使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看来,在课堂上,学生真正主动探索知识的目标并不太容易实现。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在同行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不断长进。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