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生命与心灵共融 情感和精神同舞——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http://www.dbk123.com
3、把人文精神导入教学方法
(1)创设生活情景,引导体验感悟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讲到:“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方式研究社会。”生命的成长需要生命本身的体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如果没有了学生的心灵的感受,精神世界就会变得贫瘠乏味,精神家园就会荒芜。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是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独特享受。在教学中,我们究竟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是教学科知识还是以知识为切入点,回归生活,感悟人生?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改进已有的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静练来接受现有知识的过程。例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我也会当家》一课,事先布置学生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当家方案”,并在实际生活中做一回当家人,然后再交流自己当家的经历:当家的主题是什么?经过是怎样的?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最大的乐趣是什么?有什么体会和感受?只有经历了真实的体验,才能有真切的、发自内心的感悟,真正将“父母的辛劳”、“勤俭节约”、“理财有学问”等意识深深地植入孩子的心田。
构建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应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立足点,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去重演、再现认知的产生过程,获得真切的社会认识和生活体验。毕竟教育不是知识的克隆,也不是能力的强化,教育是要让人成就自己,超越自我。类似生活情景的运用,并通过学生在生活情景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品德与社会课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大大提高了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开展合作探究,优化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所以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因为我们不能对“课堂上的收获”作狭隘的理解:收获不仅包括道德认知的掌握以及认知策略的完善,也应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改变和提升,也应包括学生所经受到的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所获得的感动和鼓舞,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等等。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意味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转变,意味着个人存在方式的转变。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很难想象一个学生整天处于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简单重复之中,他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能够不唯书、不唯上,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
例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做班级小主人》一课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作为班级的小主人,在享受集体带来的快乐的同时,如何为班级的活动和荣誉作出自己的贡献。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互相讨论、
www.dbk123.com
小组合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A、老师不在时,“小鬼当家”;B、设立“特殊的奖状”,专门奖励进步的同学;C、设立“心声留言板”,让大家畅所欲言;……学生自己提出种种方案后,教师再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互相合作、互相启发、互相讨论、互相置疑,踊跃发言,最后教师、学生互相点评,师生共同参与,归纳出切实可行而又可能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做法,基本上达成了共识。通过合作探究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高潮迭起,气氛尤为活跃,可谓是精彩纷呈。另一方面实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引发了各种思维的碰撞和交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对班级集体问题的探究,也使学生对于自己天天生活集体有了一份更深的感情,无意中使学生多了一份浓浓的人文关怀。
4、把人文精神渗入教学手段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千百年来形成的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学生一本书、一本簿、一支笔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被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由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所取代。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与学的物质手段的出现,改变了教学资源的形式和内容;扩展了教学的空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各种媒体不仅是教师演示讲解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这种变革预示着一种全新的高水平、高效率的教学、学习方式正在形成。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需要在开放的环境、开放的观念、开放的内容、开放的方式中反复感知、理解、比较、判断之后,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行为表现。例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各种各样的传媒》一课的教学,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室的教学功能,在网络教室内任由学生网上“冲浪”,查找资料,点击图片,感受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把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科学地运用到现代教学中,正是提供了这个平台。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提高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了品德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
5、把人文精神引入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环节。在品德与社会课中要体现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还应坚持正确的评价价值取向,坚持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动态评价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倡多元的、多角度的、过程化的评价,它立足于学生的差异,从观念上、思想上、情感上接纳智力、兴趣、心理品质各不相同的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并通过正确的评价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热情。在动态评价中特别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趋向,而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水平;在评价过程中,应将品德课教学的长远效果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置于重要评价地位。评价不是看学生对具体的知识记忆多少和能谈出多少正面的道德认识,而是要考察学习过程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1)呈现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发展、变化和过程。评价要做到两个结合。首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而且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业成绩考核重在考察实践活动,要鼓励学生进行观点演讲、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撰写小调查报告,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应计成绩。其次,评价还应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2)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尤其是对学生的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可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如采用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活动模拟、社会实践)、谈话、成长记录、日常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通过听、看、查、访等方法,对学生的素养状况中某些难测因素、思想道德、态度情感价值观进行观察,捕捉学生思想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外显信息。
(3)体现层次分明的评价内容。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环境、智力等方面的影响,会造成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的,教师必须要承认学生发展中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要更多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进行纵向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积极性评价过程中,还要有全人观念,评价的内容应具有广泛性,使评价从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所发展即应给以进步性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才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生命与心灵共融 情感和精神同舞——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