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学论文思想品德教学论文生命与心灵共融 情感和精神同舞——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
生命与心灵共融 情感和精神同舞——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

生命与心灵共融 情感和精神同舞——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

04-08 14:51:05  浏览次数:321次  栏目: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标签: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生命与心灵共融 情感和精神同舞——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http://www.dbk123.com

(二)教学内容的“情感枯竭”

教学上拘泥于教材,就教材讲教材,而把人的价值观、理想、情趣等放在了附属位置。教学内容缺乏深度,不能充分挖掘人文学科的资源。教学上缺乏时代精神,不能及时更新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和例子。传统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还无视学生思想中业已存在的观念与认识,只求片面地拔高学生的思想境界,灌输高尚的思想,而不考虑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其结果往往是“情感枯竭”。例如,《思想品德》第十二册《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一课,叙述了徐洪刚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与歹徒浴血奋斗,在受伤十分严重的情况下,还与敌人搏斗不息的壮举,并提炼出“只有人人见义勇为,不畏强暴,社会才能安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顺利地进行”的结论,没有注意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以及学生现有的觉悟水平,没有在较低层的正义感、生活现实上做文章,很难引起学生的认同,显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缺乏正面、直接的引导和教育意义。事实上,就小学生现有的认知和实践水平看,保护自己不受侵害,在生活中的一般的是非曲直面前建立起基本的正义、良心意识恰恰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评价的“情意迷失”

由于科学注重标准,衡量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于是标准化的测验方式是最主要的评价方式,甚至连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好坏也用分数来衡量。这种程式化、单一化的模式,强调唯理智教育,将认知从情与意中剥离出来,将真从善与美中抽取出来,撇开情意与意志讲认知的发展,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与理性能力的开发,忽视情感经验的积累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学生只学到了一大堆知识,而缺乏美德、责任感、情感等,导致“情意迷失”,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往往是道德认识上的不倒翁,是生活实践中的变色龙,是“嘴上说一套,背后做一套”的言行分离者,而这正是与人文精神所倡导的高尚情操、理想人格、尊重人的情感背道而驰的。
(四)主体地位的“个性缺失”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控制者,教师自视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教师具有绝对权威的地位,不容置疑和挑战。教材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正如朱永新在《中国教育缺什么》一文中把“缺服务意识”放在第一位。这样的教学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漠视了学生的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这样的师生关系导致课堂气氛严肃、沉闷,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这一过程中“缺失”。本应充满活力的学习过程变成了呆板的、机械的传授。教师成为学科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本原因是在于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中忽视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核心,离开了人文精神谈人文教育无疑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因此,品德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首先要倡导的是对人的尊重和关注,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三、理性践行,为生命奠基的诗意追求
(一)整合与重构,营建富有人文情怀的课堂新气象
品德与社会课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重构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结构。新课程课堂教学结构是由五个要素构成的,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当是这五个要素达到最佳质量状态并相互形成系统关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就应当从以上几个方面整合和建构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有效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做到以生为本,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实行科学的评价方式,从而实现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把人文精神列入教学目标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上非常注重强调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着力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实现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变。人文精神把人自己视作最高价值和最终的目的,强调以人为本,由此可见,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作为人文学科的品德与社会课理所当然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外,更加应该加强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更加应该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也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和执行者,有责任、有义务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是我们应该而且必须要做的事。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应片面追求教学方法上的活动性而忽视以活动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恰恰相反,应该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在首位,既注重知识、技能、能力等目标的达成,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如果偏废了品德课的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2、把人文精神载入教学内容
(1)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
众所周知,品德与社会课本身具有为其他学科所

www.dbk123.com 无法相比的相当浓厚的人文资源,如果能较好地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让学生内心真正体悟到,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有裨益。教师要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必须在教学内容“内化”上下功夫,吃透教材,深入挖掘和领会教材本身的人文资源,过滤、提升人文精神的闪光点。下面以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为例,把体现人文精神的知识点粗略列举,见下表:
学科渗透点
人文精神的培养
诚实是金
懂得做人坦荡诚实、实事求是、敢讲真话、敢于认错都是诚实、有勇气的表现,懂得要人前人后诚实如一。
我该不该这样做
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学会自尊自爱。
当冲突发生以后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要珍惜友谊和亲情,要学会尊重、理解、善待别人,能多为别人着想,尽量避免矛盾的发生。
失败怕什么
懂得失败和成功是完整人生不可缺少的两大组成部分。能够笑对人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气馁,保持乐观的情绪。
孝心献老人
懂得自己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回报,要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尊重老年人的意愿,孝敬老人。
谢谢你们,我的父母
明白自己作为家庭的一员,也要为家庭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共同创造温暖幸福的家庭生活。
家庭收支知多少
养成初步的经济意识和正确的消费习惯,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体会并感恩父母的辛劳和对家庭作出的贡献。
我也会当家
体验当家的滋味,学会主动关心家庭生活,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
你是我的好朋友
明白朋友间的沟通与交流十分重要,充分感受拥有朋友的快乐,懂得欣赏他人。
集体处处有规则
知道集体处处有规则,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感受到作为集体的一员,在集体生活中应该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做班级的小主人
初步形成现代民主意识,乐于参加集体活动,自觉维护集体荣誉。
集体力量大
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交流合作,感受合作、团结带来的欢乐。
走向信息时代
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了解并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
……
(2)活化教材,拓展教学内容的人文因素
在教学内容上,也应从人文精神出发,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提出教育目的。教师如果无视学生思想中业已存在的观念与认识,只求片面地拔高学生的思想境界,灌输高尚的思想,实行成人化的教育,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教育效果永远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教育永远是强制的、肤浅的,学生是难以真正认同和接纳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对于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大胆处理,教材不是圣经,它只是师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教材上那些与学生现有认知基础有明显距离的、明显脱离学生生活和当地社会实际的内容和材料要及时进行处理,学生身边的社会、家庭生活中活生生的现象和事例都应该成为教学内容参与课堂呈现、讨论和体验。例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我该不该这样做》一课的教学,除了探讨日常生活的常规交往如何做到自尊自爱,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还应该针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相当部分四年级的学生对电脑网络的运用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有着较浓厚的兴趣,网上聊天和交友的学生大有人在。如果忽略了这一虽然前卫但事实存在的现象,本课的教学显然是有缺陷的。教学中应该拓展到这一领域,讨论网上交友的注意事项:A、不要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地址、电话号码、学校名称、密友等信息;B、不与网友会面;C、对谈话低俗的网友,不要反驳或回答,以沉默的方式对待,并不再与其交流等。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会保护自己”的更广泛的含义。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散发出善的芬芳、爱的光芒、美的韵味,必然能增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活力和魅力,有效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真正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添砖加瓦。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生命与心灵共融 情感和精神同舞——品德与社会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