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学论文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个性教育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个性教育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个性教育

04-08 14:29:18  浏览次数:790次  栏目: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标签:小学科学教学论文集,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个性教育,http://www.dbk123.com

内容提要:当前的教育形势趋向于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模式,在小学教育中更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新的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把实践活动中的学生主体性发展与教师的主导性目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三维化的教育目标。培养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获取社会信息的能力,以激发多元智能,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

      关键词:科学    实践    能力    教育    个性   评价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从单纯知识性到具有教育性,从偏重书本知识到重视学生实践活动的变革。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他们适应现代生活,提高民族的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践活动的科学因子

   当前,世界上一些科技发达的国家,都十分强调实践活动在科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基础在小学,关键在小学的科学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首要目标,要求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制定探究活动计划,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实践活动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力,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而且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一)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事物现象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小学生都很喜欢科学课,原因是科学课的许多内客不仅是他们感兴趣的,而且是能直接感知和动手实践的。好奇、好动、好探究、充满幻想是孩子们的天性,实践活动的教学正是迎合了儿童的这一身心特征。在实践过程中,孩子们的好奇心、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奇思异想会象泉水一样喷涌出来,渴望知识,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达到了刨根深究的程度。

(二)、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功能,加深学生对事物现象的感知,从而自行探索并获取科学知识。科学教学中对某些事物和概念的学习,如果单从课文的语句中去理解、领会是很不够的,学生往往死记硬背,一知半解。通过学生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就会加强学生对事物和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在开展观察和实验活动中,尽量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并用,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听一听、闻一闻、甚至尝一尝。

(三)、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在研究问题时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是观念形态的东西,要把观念形态的东西转化为实际的物质成果,必须通过操作能力来实现。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开展正是从小培养孩子们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实验操作,孩子们可以逐步养成手脑并用的习惯。因为动脑时可以不动手,而动手时必须动脑,多做实验,孩子们还可以熟练地掌握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头脑里会冒出许许多多的奇思异想,想象力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培养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

  爱因斯坦曾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索意义的经历”。科学学科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是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包括观察、实验、动手、思维、想像等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获财会信息的能力。[1]参加实践是发展能力的根本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创造性,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观是知觉、察是分析综合、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实验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研究自然规律。观察和实验是搜集科学的事实,获取感性经验的基本途径。科学课是研究客观存在的物质和它们的各种不同形式的运动,这些物质和运动形式,大多数可以直接观察或通过模拟实验间接观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加强观察和实验。小学生年龄,基本上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并开始向抽象思维发展。要使他们认识大量的事物和现象,应当从具体形象的感觉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观察是思维的基础,能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科学概念。

  (二)、思维、想像能力的培养。学生仅仅感知了学习材料、并不等于就形成了概念和理论。怎样由不知转化为知,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科学教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对于认识事物的过程,名人有这么一段论述:“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2]学习的过程也是这样,只有感性认识,即对学习材料的感知,而没有抽象的思维,仍然不可能形成理性认识。在科学课教学中,学生为了获得概念和规律等理性认识,或者认识某种科学方法的特点,必须把感知的材料,作一番比较和对照,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也就是经过思维,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区分为主要和次要,一般与个别,本质与现象,从中抽出一般的本质的东西。想象和思维是密切相关的,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才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想象力,也就是培养了儿童的思维能力。

  (三)、实践与现代化的发展变化。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也随之产生新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日益增多,社会交往日益频繁。今天的小学生,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应从小帮助他们理清社会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这对他们将来从事的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合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有利于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的教学方法,学生易于接受。如通过录音、录像、投影等电教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寓教于趣。要明理导行,向课外延伸。在课堂中我们只能让学生树立一种观念、懂得一点常识,明确一些要求,而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大量的还要靠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因此,教学中要注意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家庭,乃至于社会。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这些关系,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的责任感是很有必要的。要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到商店采购,到邮局邮寄,到居委做事,体验待人接客,迎来送往,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提高。

  (四)、信息能力的培养。为扩大眼界,养成关心信息的良好习惯,了解更多的信息,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开展搜集各种信息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的习惯,可指导他们每人建立信息摘记。从各类报刊、杂志、媒体中抄录、剪辑、粘贴。这些信息摘录如同“采蜜本”,带着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教学中,我们要把科学教学和信息紧密联系起来,一方面,用发生在身边的科技信息充实教学内客,使知识深化,另一方面,从获取信息中使知识得到应用。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其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的思想教育。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主动地探求知识,解决问题,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养成查阅资料获取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科学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有观察、实验、考察、饲养、种植、制作等,有在课内进行的,也有课内外结合进行的,还有的主要是课后进行的,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组织、鼓励学生开展科学课外活动研究,使课内、课外相结合,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相结合。通过学生开展的各种科学研究活动,使学生从多方面获到信息,汲取知识,增长才能,培养他们爱好科学的兴趣,研究科学的习惯,使学生的潜在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发展,兴趣爱好得到增强。这也是由科学启蒙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探索以人类的天性,研究是进步的阶梯,变幻莫测的大自然给孩子们带来惊异、未知和困惑,也给他们带来探索、追求和创造的有利条件。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给学生一种自由,让他去选择;给学生一份权力,让他去评价;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去表现;给学生一批疑难,让他去探索;给学生一个目标,让他去追求;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去创造。只有这样,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了主动发展。

[1] [2]  下一页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个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