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育范文教师资料教师读书:从“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谈起
教师读书:从“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谈起

教师读书:从“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谈起

04-08 01:12:59  浏览次数:217次  栏目:教师资料
标签:教师教学资料,教师随笔, 教师读书:从“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谈起,http://www.dbk123.com

 对美国的教育,也只是偶然从不知哪期的〈山东教育〉上读过一篇文章。对之的理解也更多的是他们的一些教育方式和方法的粗浅认识。今年,在参加学习时,领导发了一本由省教育厅出版并发行的----齐鲁名师美国行之《感悟美国教育》。拿到手时,心里有点不以为然----。可当回到家,细细品读时,才发现自己思想的偏颇和狭隘。

从名师们的讲述和感悟中,我的心也随他们零距离地受到了原装的“美国教育”。也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迪和教育。合起书来,心中不知为何浮现起这样一个念头-----我的孩子如果能在美国读书,会有多好。当妻知我想法时,说了句“中国的月亮没有美国圆,当然中国的教育也没有美国的好”。

我不想过多的比较两个国家教育的优劣。我只想从“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一句话,来谈一谈我对这一句话的理解。这一句话对我们做教师的来说,那是再熟悉不过的一句教育名言。也就是这一句话,曾让我从心中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幸福。并由此而时时审视我们的教学。在每次开家长会、家访时,家长不时会听到教师们振振有辞地说:“我们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的孩子,都是为了他好,让他(她)------”并在家长的将信将疑中自我陶醉(终于,这个拖“后腿”的学生不来参加考试或要转学)了-----

美国也如此吗?

    感受一:社会的关注程度-----“这里有孩子”

有人说,我国的法律是写在纸上的,要实行起来,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大家对此并不陌生。但从青岛李玲老师的经历中,我感受到“这里有孩子”这一句话的份量。也从李玲老师的讲述中,知道了“孩子”在美国的地位。它不仅仅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法律条文,而是已经深入民众意识之中。从《20xx年规划》到“孩子第一”的提出,到近二百双名师们的眼睛的审视,我想比较客观地指出了我们教育的问题。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此种情形发生我国,会有什么结果,我想不可预知。从“公交车上的座位争抢到公共场所的谩骂------”,诸如此类的现象在我们身边不断上演,当然这也许只是一些片面现象,但是它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并不会也从没想过“教育孩子是全社会的事”,也从没想过,要给孩子以什么样的榜样。好想,当出现争执、冲突时,同样的一句“这里有孩子”,能让我们有所收敛!

感受二: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当看到这句话时,心里暗喜。我在教学时就经常帮助后进生,并和他们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点我想我做的可以了吧。但细读下来,才发现与美国教师相差甚远。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美国法律的明确规定-----任何教育教学机构,都要让残疾和智障等特殊学生要享有和普通学生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不得拒收。作为我们中国,也同样有类似的法律和法规。但在我们身边,执行的如何呢?请看---在学生入学和暑期开学时,为了不让一名智障儿童进入自己班级学习,而实行“抓鳖”者有之,得到者,大呼手气不好而懊恼者有之;末得到者,心情轻松,暗呼好险者有之。为了迎接统考,提高学生成绩而千方百计让“5%、10%(为了体现“公平”,制定的班级里5%的学生成绩可以不参加评比)”学生请假者不胜枚举-----记得我曾教过一个上了三个一年级的学生,和他同龄的孩子都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只有他还在一年级“深造”不知到何时!------由于见的多了,我也就见多不怪,习以为常。现在细想起来,还有点惶恐的感觉!如果我们是在美国,我们还对得起学生对我们的称号“老师”这一句称谓吗?

反观名师们见到的美国教育,怎么能不引起我们深思和忏悔。在许多位名师的讲述和亲身经历中,从参加各种公共场所活动的校长手中的孩子、偎依在教师怀里的孩子、一对一的辅导、跪着的老师辅导学生------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智障儿童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关爱和呵护。这也许就是“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的真正内涵吧。

品读《感悟美国教育》,感受中国与美国教育的得失。我想,名师们看到了,我们感受到了,领导也意识到了教育中的一些问题,那我们中国孩子的春天也会即将来临。让“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不再是一句空话和冷冰冰的标语,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教师读书:从“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