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音乐小学音乐教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二单元 五十六朵花
新课标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二单元 五十六朵花

新课标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二单元 五十六朵花

04-04 16:51:12  浏览次数:599次  栏目:小学音乐教案
标签:小学音乐教学设计,小学音乐课教案, 新课标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二单元 五十六朵花,http://www.dbk123.com

第二单元  五十六朵花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学唱《吹起羌笛跳锅庄》

第二课时:欣赏《瑶族舞曲》

第三课时:学唱《阿喽喽》

 

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吹起羌笛跳锅庄》和幽默风趣的情绪演唱《阿喽喽》。

2、通过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熟记音乐主题,划分段落,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乐曲的主要主题。

3、在唱、奏、舞诸项音乐活动中,能人人参与,大胆投入,相互配合。

 

教学准备:

(一)教具

钢琴、录音机或VCD机,有关乐谱及卡片、课堂打击乐器。

(二)图片、音像资料

羌族、瑶族人民服饰图、跳锅庄的图片或录像,羌笛的图片,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阿喽喽》的演唱带、伴奏带,《瑶族舞曲》的录音带。

 

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重点:

用舞蹈参与歌曲的表现,用演奏参与音乐欣赏。

本单元难点:

在读谱教学中学习《阿喽喽》的歌谱,用五线谱教学的班级学习l=bE的首调唱名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为歌曲伴奏,随歌声舞蹈。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善良、朴实、豪放、能歌善舞的特点的认识。

2、学会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3、在唱歌、伴奏、跳锅庄舞诸项音乐活动中能大胆投入、热情表现。

 

教学过程:

1、导入

《五十六朵花》这一单元从低年级一直延伸到高年级,一方面是加强民族团结的需要,另一方面,从学习音乐的角度来看,学习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实在是太有必要了。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的55个民族都称为少数民族,他们中有很多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乐、舞蹈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从小就应当学习、了解它并热爱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是《吹起羌笛跳锅庄》,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羌族。

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这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居住地,因此各个民族的文化也就相互影响,歌中唱的“羌笛”是羌族的民间乐器,但跳的“锅庄舞”却是藏族的民间歌舞,从中也可以看出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羌族也用汉文,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他们世世代代从事农业生产,但在改革开放后也兴办起自己的制革、水泥、木材、化肥厂,另外,羌族的绣花和编织也是非常有名的。

同学们请看羌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再看羌笛的图片(出示图片)。羌笛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了,唐代诗人王之焕就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著名诗句。现在的羌笛都是双管,可以吹出七个不同的音,羌笛在羌族人民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每到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羌寨里就处处响起羌笛的声音。

我们再来看跳锅庄的图片(出示图片)。锅庄是一种藏族民间歌舞,羌族人民也经常跳锅庄,在羌寨只要听到哪里在跳锅庄,不论男女老少都会高兴地参加进去,可见羌族人民对锅庄舞的热爱,锅庄舞的主要动作是弓腰、甩袖,边唱边舞,我们等会儿也来学几个锅庄舞的动作,请大家也像羌族人民一样,高高兴兴地参加进来。

2、学唱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1)欣赏歌曲范唱录音(两遍),请同学们说说听后的感受。

(2)集体朗读歌词。

(3)随录音轻声哼唱歌词。

(4)学唱前16小节歌谱,引导学生“发现”后面8小节与前面8小节基本相同。

(5)背唱第一段歌词,并随伴奏带放声歌唱。

3、用课堂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由学生讨论选用四种课堂打击乐器作伴奏,声音相似的可只选其中一种,例如三角铁与碰铃、舞板与木鱼。

(2)前16小节的基本节律是“× × │ ×× × │”,后8小节的基本节律是“××× │ ×× × │ × × │ ×× × │”,最后3小节可与旋律的节奏相同。

(3)由部分学生(约15人左右)演奏,其余学生随伴奏带歌唱,再依次换部分学生演奏。

4、学习几个锅庄舞的动作,欢快起舞

(1)根据录像或图片,随教师学会一两个锅庄舞的动作。

(最好将教室里的课桌撤掉,学生可以在原位学习舞蹈动作。)

(2)随录音做动作。

(3)边唱边跳。

(4)男女同学各站一排,随歌声起舞,男女同学动作可以不同。

(5)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其余学生围成一个大圆圈,随歌声欢快地跳起锅庄舞。

5、小结: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跳锅庄舞带给我们的欢乐,也初步了解了羌族,但这仅仅是开始,请同学们在课外收集羌族和锅庄舞的有关资料并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用课堂乐器演奏《瑶族舞曲》主题,并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目标:

1、能专心欣赏、听出《瑶族舞曲》三个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并能顺利完成课本上的填写练习。

2、能背出《瑶族舞曲》的主要主题,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

3、能随《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去了羌寨,这节课我们要去瑶寨访问。

瑶族的服饰非常漂亮,也是一个善于歌舞的民族,我们今天要欣赏的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就是由瑶族民歌《瑶族长鼓舞歌》改编而成的。

瑶族遍布我国的南方,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海南等省区都有瑶族的身影,他们大多住在山区,因此,被称为山地民族。

瑶族虽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不过,他们在与外人交往时,都使用汉语。

瑶族以农业为主,精于织染和刺绣。他们本民族的节日也很多,瑶族人民特别尊敬祖先,吃饭前都要念祖先的名字数遍,表示祖先尝过后子孙才能受用。

让我们来看看瑶族人民的服饰(出示图片)和他们载歌载舞欢度节日的情景(出示图片)。

2、欣赏管弦乐合奏《瑶族舞曲》

(1)《瑶族舞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乐曲分为三个部分,课本中列出的是第一部分中的两个主题,主题A非常优美动听,主题B矫健活跃。现在我们先来学唱主题A。

学生随教师琴声轻声歌唱,反复多次,要求边学唱边记忆。

(2)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先有一个简短的引子,随即主题A多次出现,描写身着盛装的瑶族姑娘们翩翩起舞,气氛逐渐热烈。主题B进入后,速度加快,刚强矫健,描写小伙子们也加入到歌舞的队伍中。

请学生静静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提示两个不同主题的进入。

(3)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乐曲调性发生了转变,拍子也变成四三拍子,旋律安宁,深情委婉,与瑶族特有的柔美舞姿结合起来,很有诗情画意,仿佛是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教师可用微小的指挥动作提示这是三拍子的轻柔舞曲。

(4)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现,但气氛越来越热闹,并加了一个结尾,结尾的音乐速度更快,力度更强,表现歌舞达到高潮,全曲在热烈欢畅的情绪中结束。

学生欣赏乐曲的第三部分。

(5)完整地听赏一遍《瑶族舞曲》

教师可用指挥提示音乐情绪的转换,也允许学生在欣赏时身体有所反应,甚至轻声哼唱。

3、用主题A作声势练习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示:●跺脚、△捻指、×拍手、 摇手。

(2)先随音乐练前8小节,只用跺脚(左脚)和拍手两个动作。

(3)再练后8小节。前4小节,学生在手腕上套上自制的手铃套(需在课前准备好)摇手,使手铃发出清脆的响声。最后一小节是最难的,摇手、捻指与跺脚三个动作同时出现,其中摇手要持续两拍的时间,但只要稍加练习,也就不难做到了。

(4)将整个练习连起来做几遍,其中也可穿插小组或个人做。

4、用课堂乐器演奏主题A

(1)再将主题A背唱几遍,在此基础上,学习演奏,注意调高要改成l=C。如用口琴演奏可使用手震音的技法。

(2)在多次练习的基础上,由教师指挥,全体学生齐奏,力求节奏整齐、音色优美,使学生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声中。

(3)加入课堂打击乐器。

(4)部分学生演奏,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部分学生做声势,气氛一定很热闹。

5、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优美动听的《瑶族舞曲》,还亲自演奏了乐曲的主题,相信这一优美的主题将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

[1] [2]  下一页

,新课标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二单元 五十六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