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语文小学语文案例分析《长相思》教学实录及点评
《长相思》教学实录及点评

《长相思》教学实录及点评

03-24 17:11:29  浏览次数:272次  栏目:小学语文案例分析
标签:小学语文案例,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长相思》教学实录及点评,http://www.dbk123.com
    师:问得好,孩子们,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还有谁?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一下,改成——
    生:问“夫”。
    师:对!你再来问一问。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朗读)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深情的妻子啊!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好,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来问一问,你把“君”字改成——
    生:父。
    师:好。长亭外,芳草萋萋,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www.dbk123.com     生:(朗读)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笑声)
    生:还有他的父亲。
    师:你就是他的父亲了。长亭外,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朗读)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老父来日不多了,不知还能见儿几面啊!还有谁也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哥哥。
    师: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长亭外,雨雪霏霏,兄长递上一杯酒,问道——
    生:(朗读)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兄长,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一问纳兰性德吧: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板书“轻”)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再读《长相思》,默读,你在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啊!
    (生默读《长相思》)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一问我的老父。老父,你说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
    师:好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我想再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笑声)
    师:好一位贤良的妻子啊。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啊,我是何等地重离别啊。可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我舍不得离开年迈的老父,舍不得离开温柔的妻子,舍不得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园啊!这一切的一切都已化在了《长相思》中。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全文)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我的那个梦会破碎、我的那颗心会破碎的原因所在。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课件出示题目并播放音乐。)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掌声)
    点评课上到第二板块,学生已被这首词中的词意、词情感染感动了。教学可以见好就收,再往下教会有“蛇足”之嫌了。然而不!“互文印证,读透词心”,教学又一次提升到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境界。教师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话,“读到这个时候,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于是,为什么不回家而要去打仗,为什么去打仗了而又牵肠挂肚思念故园等等一连串的问题冒了出来。这时,教师拓展诵读内容,呈现了纳兰性德在征途上写的一首题为《菩萨蛮》中的两句词:“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词人这一自问正是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的。让人惊叹的是,教师并不急于让学生用理性思考替词人作出回答(这是通常的教法,诸如戍边是为了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等),而是用一句“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再次把学生引入“故园”情景的追思中。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词人的“妻子”“儿子”“父亲”“哥哥”等,展开了一场教师参与其中的既饶有趣味又感情沉郁的情景对话。在情景对话中,学生把“问君”改为“问夫…‘问父”“问儿”而反复诵读,情真意切。然后再读《长相思》,在词中让作者自己作出回答。学生从人物内心两难的矛盾冲突中,体悟到词人“身向榆关那畔行”并非“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寓理于情,情理交融,这是教学的又一高明之举。至此,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鲜活的心灵展示在我们面前了。这里,我们得到一种启示:语文呀,不是解释,不是说明,而是一种心灵的润泽,是一次难忘的充沛的情感经历!
    本课的教学就这样以诵读为主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缜密细腻而又大气开放,精致和谐而又恢弘奇崛。短短的两句词,竟演绎得如此一波三折波澜起伏!它又像一口井,开掘得那么深,清泉汩汩流淌着……而学生在洋溢着诗意的艺术氛围中学习着,享受着,如痴如醉。尽管王老师在课堂胜似闲庭信步,浑厚而有磁性的男中音给人以一种幽雅一种从容一种儒将气度,然而,听课者和学生一样,所感受到的绵绵乡思浓浓乡情恰似一座大山沉重地压在心头。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教师的智慧与真情。在笔者看来,本课已臻出神入化的地步,堪称诗词教学之经典。

上一页  [1] [2] [3] 

,《长相思》教学实录及点评

《《长相思》教学实录及点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