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倡导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全球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已成为人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为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交流学习机会,具体有如下几种做法: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大胆交流。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乐于发表意见、大胆创新。⑵提供自主、宽敞的学习时空,使学生有机会交流。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制约,占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享有广阔的思维空间,能不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⑶发挥表扬和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例如,教学“质数与合数”时,先出示一组数: 1、2、9、11、20、145、31,让学生分别写出它们的约数。然后在小组内将这些数根据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有的小组分成约数有1个、2个和2个以上三种情况。同学们在小组活动中热烈地讨论、争论,经过教师的引导,最后一致同意将这些数分成约数有1个、2个和2个以上三种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约数只有一个的数除了1以外,还有其它的吗?约数有2个的,还有其它的数吗?约数有2个以上的,还有其它的数吗?”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归纳,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质数与合数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在互助中乐意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知识。
实施合作学习需要适宜的“土壤”、“温度”和“水分”。合作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是适宜的“土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适宜的“温度”,而独立思考是适宜的“水分”。实施过程中要避免以下倾向:⑴搞形式主义。以为将课桌椅摆成合坐学习形式(如马蹄形、丁字形、波浪形)就是合作学习。⑵不管什么内容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讲究场面的热闹。⑶编组的随意性,不能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编排。⑷时间的随意性。没能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讨论时间或还未进行到合作学习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老师的要求下结束了。
新课程的实施在我校已开展了近两个年头。两年来,我经历了洗脑、充电和反思,深刻地感受到了新课程带来的冲击,真切地感悟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感与鲜活,听到了学生的自主辩论与争鸣,看到了学生的合作交流与探索,使我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有了更加强烈的憧憬与渴望。但这不是新课改的全部,我也冷静地思考了一些课堂教学中的不和谐现象,我想这对于新课改的健康发展是极为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