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04-02 15:37:31  浏览次数:895次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标签:数学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http://www.dbk123.com

这周学习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一课时是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本节课基本能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比较准确地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意义。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并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使用了这几种教法与学法。

一、情境创设法: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是纯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抽象的概念,因此课前我在网上收集了不少相关的信息,借用了一个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导入新课。“在一个小渔村里,住着两位渔夫,年轻的渔夫,每打两天鱼就休息一天,年老的渔夫每打一天鱼就要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在这个月的3日休息了一天,年老的渔夫在这个月的4日休息了一天,城里的一个他们共同的朋友想在两人一起休息的日子里来看望他们,这位朋友最早可以在这个月的几日来看他们?”学生得用已经学过的一一列举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容易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操作法。为了让学生具体感知公倍数的意义,我让学生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分别铺边长是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并能过讨论“可以正好铺满哪个正方形?”,并能过小组交流“这样的长方形还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让逐步拓展已有的认识,丰富对公倍数的感知。结合具体实例描述公倍数的含义。

三、实例分析法。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能过独立寻找6和9的公倍数及最小公倍数,并结合其他例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通过讨论,概括出两个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多种求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还让学生明确了数学方法的严谨性,一举多得。

但是,在本课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我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环节值得反思:

1、动手操作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铺一铺,学生操作时错误比较多,特别是铺边长8厘米正方形的时候,学生把小长方形横、竖排起来铺,最后竟然得出能铺满的结论,仔细一看,原来把小长方形多余的折起来了,不知是学生对要求不清楚,还是例题的意思不清晰。经过示范一次后,学生再次铺一铺,就好多了。找公倍数的时候,学生都是采用的第1种简捷的方法,只是,找倍数还是四年级时所学,时间比较来了,学生有相当不部分已经遗忘了,所以课前还是进行相关的一些复习为好,不然学生在某个数的倍数时就会很不少问题,常常这个数的本身忘了写。

2、这节课在时间的安排上不是很合理,如果前面在学生讨论的时候及时引导到: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上,学生就不会再往别的地方多想,时间也就节省下来了,为后面的提高练习节约了宝贵的时间。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