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反思《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随笔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随笔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随笔

04-02 15:26:40  浏览次数:486次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标签:数学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随笔,http://www.dbk123.com

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内容做以下设计:

1.  探索与发现

课前让学生准备四组小棒,课上组织学生摆一摆,并思考:四组小棒中为什么有的可以摆成三角形,有的不可以?可以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长度有什么关系?不能的,如何改变其中的一根小棒,使摆不成三角形的变成可以?( “尽量让学生亲身体现知识的生成过程。”是新课改的理念。因此我的设计意图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发现。)

2.  交流与总结

让学生汇报能摆成三角形的有哪几组?(第(1)组30cm、15cm 、25 cm;第(2)组10cm、25 cm 、30cm;)

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有哪几组?(第(3)组10cm、15 cm 、25 cm;第(4)组10cm、15 cm 、30 cm;)

启发学生得出: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有以下关系:较小的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关系是:较小的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

3.   验证结论。

是否所有三角形的较小两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呢?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出所画的三角形的边长度,比较较小的两边的长度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数学的学习是离不开验证的过程,通过验证,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深信不疑。同时,这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4.   回归探索,继续深化。

刚才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如何改变其中的一根,使其能摆成三角形?(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把其中一根小棒加长或是减短,使变化后三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这是个思维训练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训练,更加加深学生对 “三角形的较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理解。)

5.   加深练习,巩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31页的内容。

第(1)题:提问个别学生,让他阐述判断的理由。并说一说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如何变改使其能摆成三角形。

第(2)题:思考后,让学生上台,试摆给其它同学看。(活动练习是儿童喜爱的学习形式。以练习活动的形式呈现,是让学生得到放松的同时也能学好知识。最终达到既学到知识也培养了学习兴趣这一目的。)

第(3)题: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

第(4)题:是发散思维的训练题。有多种答案,启发学生想尽量多的方法。

课时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尽可能地体现知识点的生成过程,通过探索与发现,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想一想,从而得出三角形边的关系。然后验证,进而得出结论,最后是结论的应用过程。以上的各环节的安排都以学生为主,在学生产生出现困难时,教师再做出适当的引导。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因此,教学时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思考,让学生验证,既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也给找到答案的学生带来了成功的喜悦,进而培养了他们热爱学习的兴趣。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