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学论文思想品德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三化”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三化”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三化”

04-08 14:50:57  浏览次数:365次  栏目: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标签: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三化”,http://www.dbk123.com

(一)注重指导,使活动能顺利操作。

对学生的指导,要从活动方法、活动要求、活动过程的组织等方面进行,使学生先学会操作,再从操作的过程中学会知识,逐步形成能力。“小组学习”是我们常用的活动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学会了合作探讨,培养了一种集体精神。但是,如果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不巡视、不深入、不启发,只是在等待一段时间后要求结果,那么,这种活动就流于形式了。所以,活动前要有明确的要求,活动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有选择地加入到小组学习中,收集学生活动的情况,对于不会的、偏离方向的,及时启发引导.学生的活动中,老师不是旁观者,或者说不介入,而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参加到活动中去,做好指导。

(二)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

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

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适宜表演活动。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的侧重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中“关心你,爱护他”单元,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我采取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的开阔了的学生的视野。

2、根据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

学生的品德形成是螺旋上升的,学生的知识形成有其阶段性的不同。应根据学生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与下册中都有对家庭生活关注的内容,上册的要求是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下册则侧重于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参与和对父母家人爱的表达。因此,上册适宜开展观察和交流活动,而下册开展实践汇报活动更为合适。

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生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加强意志、情感、动机等的培养,不仅给学生提供外显的直观活动,更要注意思维层次方面的活动的开展,如开展尝试活动、整理活动、探究活动、辨析活动、自学活动等。

(三)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活动安排。

在活动教学的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况。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

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问题,我常反省其中的原因。如果是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那一定是我的教学组织中有什么失误,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我要从其活动过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问题,还是哪个环节的问题。而且,我希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暴露问题,能交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是最好的途径。

(四)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

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

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

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www.dbk123.com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化教学手段已悄然走进课堂教学,给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强化了教育效果。《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就可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魅力。

(一)自制软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开始阶段。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采用恰到好处的导入方法,可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最佳的预备状态,乐意学习。电教手段有其独特的优势,它能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与相应的电教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情感。在实践中,我常常利用电教媒体的声像直接感染学生,切入新课。例如在“我的邻里乡亲”的教学中,我把同学们分成几个家庭,让他们自己处理邻里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营造了浓厚的探索学习氛围。

(二)精选像带,突破重点,明理悟道。

明理,是《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依据教材的特点,让学生明白课文内容是什么,并进一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现代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而电化教育具有直观、形象、吸引人的优越性,利用电教媒体,可以把文字教材中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形象、具体的画面呈现出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规则在哪里”的教学中,将一些规则制作成图片或动画形式,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

(三)音像感染,激发情感,升华认识。

激情,是指根据教学的要求,在学生学文明理的基础上,激发其道德情感,使认识得到升华,产生正确行为的内驱力,为转化为道德行为奠定情感基础.激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一首歌,可以是一束鲜花,可以是一封电子邮件……在“人人都有自己的家”的教学中,课堂行将结束时,我播放了歌曲《我爱我的家》,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许多学生眼含泪花,跟着乐曲一起高歌。

(四)摄制特写,指导辨析,知行统一。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效果如何,关键是看学生能否把客观要求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实现知行的统一。这是教学的深化阶段。在这个阶段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对错美丑,增强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切实做到“师生关系平等化,教育内容生活化,教学途径多样化”,使我们的德育工作走出照本宣科,走进多彩生活!

上一页  [1] [2]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三化”

《浅谈《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三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