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学论文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品德论文:浅谈品德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品德论文:浅谈品德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品德论文:浅谈品德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04-08 14:50:03  浏览次数:149次  栏目: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标签: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品德论文:浅谈品德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实施,http://www.dbk123.com
 【内容摘要】合理开发、利用品德课程教学资源,能够使课程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主要从"挖掘学校资源,开辟生命教育实践基地""结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开辟阳光城综合实践基地""促进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实施学科资源整合""主题文化节活动,在道德的视线中建构教学资源"这四方面开展教学,烹调出一道"品德营养餐",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关键词】学校资源课程资源有效教学学科整合 

  品德课程是以儿童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来实现的。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是截然不同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教师在实现这些不同的角色的同时也提高了与儿童互动的质量,帮助儿童把活动深入、延续,通过活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和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现在的品德书本上的文字内容似乎减少了,而且没有原来那种思想品德教科书的说教,更多的是形象生动的图片资料和留白,这给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更多的自主权,也为教与学留下了更大的空间。为此,作为课程实施者,需要我们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使课程内容更加丰满,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挖掘学校资源,开辟品德生命教育实践基地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信、自强、自主、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而品德课作为育人的主阵地,为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品德课中强调生命教育,提出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认识生命、感悟生命、体验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生命,懂得生命的珍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培养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观念。 

  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社会上不少人对"生命意义"的淡漠、缺乏理想与追求等无不影响着社会的进展,同时影响着缺乏社会经验的孩子,所以在学校教学中更应该重视生命教育。学校如何对小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呢?首先要让小学生认识生命意义和价值,其中包括"学会做人",拒有社会公德和奉献精神;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亲近自然;关心世界和人类幸福等。其次,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心理,集中表现在培养人的自信、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培养人的美好情感等。为此,我校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开辟了生命教育实践基地--"阳光城"动漫农庄。 

  "阳光城"动漫农庄占地三亩多,分为花卉区、植物种植区、动物生长区和大棚比较区。花卉区和植物种植区由班级承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认养、种植,供全校学生观察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通过互相合作,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小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的集体主义精神 

  动物生长区主要养殖鸡、鸭、鹅、兔子、鹦鹉、猪、羊、小仓鼠、金鱼、乌龟等。由学校统一购买这些小动物,供学生观察和喂养,在喂养和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关爱小动物、珍爱生命的良好品德。 

  如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七彩的社会生活》中的第四课《农产品的家园》时,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主动实践,亲身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自己的自主性、自然性和社会性,让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学生走进动漫农庄,亲身感受不同的花卉、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看到小动物的可爱,一条条活泼的生命容易让学生树立起对自己生命的珍惜和对他人生命的尊重的观念,让生命与自然、社会、他人建立美好的、和谐的关系。 
 二、结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开辟阳光城综合实践基地 

  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清楚:分数的高低并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学校必须拥有一张"道德通行证",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安身立命,畅行无阻,获得幸福。 

  学知识先学做人,如何提高学校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学校跟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构建了"阳光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模式。"阳光城"是我们将学校及周遍的社区模拟成一个城市,学生自选小市长,学生自主模拟各种角色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学会本领,发展品质,享受成功。 

  "阳光城"活动的内容丰富充实,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和生存教育。 

  品德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渗透了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和生存教育。特别是感恩教育,在品德教学实施中从小处切入,从贴近学生的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入手,努力构建体会感激(感谢)亲人--体会感激(感谢)周边的人--体会感激(感谢)学校--体会感激(感谢)家乡、社会、大自然--体会感激(感谢)祖国、人民、党的感恩教育模式,真正落实"五爱教育"。学校德育处每学期初制定"让感谢成为学生一生功课"的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针对传统节日的特点,每个月都制订感恩主题,如三月份感谢自然、感恩妇女节,四月份感谢烈士,五月份感谢劳动者(外来工及建设者)、感恩孝行"母亲节",六月份感谢社会(六一)、感恩孝行"父亲节",八月份感谢军人,九月份的"感谢老师";十月份的"感谢祖国"活动;十一月份的"感谢同学 感谢朋友"活动;十二月份"感恩迎新真情回报"……这些内容除了在德育综合实践课实施外,还在每个年级的品德课堂教育中渗透,做到活动的整体性和系列化,这样的教育扎实而有效。 如: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下《可爱的社区人》时,充分利用综合实践基地--芙蓉社区的资源,让学生走进社区,让社区工作者讲讲身边的故事,体验社区人的"可爱"。 

  师:你觉得社区中那些人可爱? 

  生:芙蓉社区贺主任很可爱,她为社区的老人创造了良好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老有所乐; 

  生:我觉得是社区的清洁工,因为他们宁可一人脏,换来万人洁,是我们社区的美容师; 

  生:我觉得是社区的医生,她们为病人解除病痛,带来健康的福音; 

  生:我觉得是社区修理工,因为他们解决了我们日常生活的难题,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生:我觉得是社区干部,只要我们有困难,他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我们排忧解难; 

  生:我觉得是社区志愿者,因为哪里有他们,哪里就有文明;哪里有他们,哪里就有爱的春风; 

  生:我觉得是社区的民警叔叔,因为他们不辞辛苦,日夜守卫着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社区的安全卫士…… 

  只有学生亲身体验,实地感受,才能说出这些发自内心的话语,才会为自己生活在这样的社区而感到自豪! 

  三、促进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实施学科资源整合 

  学校成为浙江省教科院的孵化基地后,首先改革的就是课程文化。课程文化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任何一种类型的课程文化都不可能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生存、发展。每一种课程文化或多或少与其他课程文化存在一定的联系。学校创设符合自身文化特点的课程体系,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文化,为儿童铺设一条通向属于儿童自己的精神家园、促使他们自我成长的跑道,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宗旨。让国家、地方、校本这三大课程最大限度地有个性地融会贯通,发挥课程的统整效应,促进儿童的组织发展。 

  实施五下《品德与社会》中的《圆明园在哭泣》教学时,与语文学科、综合实践学科整合,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因为五年级语文就有这样的一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而我所担任的学科正好是语文和品德。课堂通过"圆明园被焚烧""不屈的抗争""小小辩论会"三个层面开展教学,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过去和现在,知道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通过学生一系列的实践,主动地体验到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知道林则徐、邓世昌等民族英雄的感人事迹,激发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的使命感。 

[1] [2]  下一页

,品德论文:浅谈品德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品德论文:浅谈品德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