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教学论文思想品德教学论文将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结合起来的有效探索
将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结合起来的有效探索

将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结合起来的有效探索

04-08 14:49:32  浏览次数:448次  栏目: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标签:小学思想品德论文,教育教学论文, 将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结合起来的有效探索,http://www.dbk123.com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老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都能认识到这一点,但由于准备不充分,或针对性不强,或目的、要求不明确,使得通过活动熏陶情感、发展品德、培养价值判断力的目标不能很好达成。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两个镜头。
    【镜头一】中午放学,等在校门口的爷爷看到读一年级的孙子出来了,忙迎上前去,蹲下身子。孙子熟练地往前一扑。爷爷背着孙子乐颠乐颠回家去……
    【镜头二】傍晚放学,大树下,停着一辆三轮车,三轮车旁,一个四年级女生皱眉撅嘴正在发脾气。推着三轮车的,是她的爷爷,腰有毛病,弯得整个身子成一个直角。此时,他正吃力地抬起头,陪着笑……
    如果第一个镜头还算温馨的话,第二个镜头就未免有些不和谐。我们每个学期都有尊老爱老的教育,教育效果却是如此这般。更让我们心寒的是“学生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又是老一套。”这样的德育,行吗?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心,我们的课堂是“活”起来了,学生也“动”起来了,但是从目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课堂教学以课本为本,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学生生活脱节严重的现象还很严重,导致了我们的德育常常处于晓之以理的简单认知状态,而没有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德育模式下,学生只有被动的接受,没有主动的发现,造成了学生思想的僵化,品质的惰化与道德的伪化。那么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怎样才能既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又不会事与愿违呢?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积累经验,发展能力,这有助于我们的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在主动体验中加速对道德观点的认同
    人对知识的获取,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让学生在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主动体验中,实现认知内容和个人价值标准的共鸣,是加速对道德观点的认同,促进学生迅速掌握道德知识的有效途径。我们教师要做的只是精心地为实现某种教育目的创设体验情境,把学生带入这种情境,让学生自觉进入一种体验学习的境界,自然而然地通过体验来实现自我教育,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使学生由被动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自我心灵的塑造者。
    如在教学《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家》时,我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导入:“教室是我们的家,老师和小朋友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每天放学时,我都要到教室来转转,看看桌椅是否摆整齐,看看地面是否干净,看看门窗是否关好,这些事情全做好了,我才能安心、高兴地离开教室。小朋友们,你是怎样对待我们这个可爱的家呢?”在此导语中,我以自己的感情体验为基础,以情激情,自然地带动了学生的情感。又如教学《爱惜劳动果实》,我先让几位小朋友分别戴上“铅笔”、“米饭”、“衣服”等头饰,边表演边唱儿歌(如“我是一支新铅笔,长长芯儿花花衣,不爱护我的小园园,把我摔得铅芯断。”)。同学们,你瞧他们多伤心,这是为什么呢?接着让学生观看录像,内容是小朋友平时不爱惜劳动果实的镜头,这时许多小朋友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于是借机引发思维:为什么这些行为使我们感到不好意思呢?然后组织学生观看录像,了解粮食、衣服的生产过程,使小朋友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这里教师用角色换位体验法,从头到尾没讲一句要同学爱惜劳动果实的话,但学生却通过自身的体验明确了该怎么做。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次有趣味的活动体验,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之对后续学习产生期待。
    二、链接生活,在创造性的体验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老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可见,形象的道德体验是与直观、具体的道德形象密切相关的。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性思维向抽象性思维过渡阶段,伟人、英雄模范形象容易引起他们情绪上的共鸣,并激发模仿之心、敬仰之情。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学生不愿看到别人的进步,更不愿意别人超过自己,只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尤其看到别人受到称赞,他就生气、难过,甚至不择手段地中伤、打击别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叫妒忌,其后果往往是害人害己。我在引导学生把握“妒忌心理害己害人”这一观点时是这样进行教学的(《不妒忌别人》一课):
    首先是谈话引导,引领同学们怎样去战胜妒忌、远离妒忌,多媒体出示关于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和高士其在共同的学习中如何相处的故事内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体验。接着多媒体出示《李斯特巧荐肖邦》的片段,并提问:听后,你最感动的地方是什么?(借此在学生心目中深度强化道德形象)最后我设计了一项活动——小医生头脑风暴:要求各小组同学来一次头脑风暴,给妒忌开个高明的药方。活动结束后我又以名言激励,升华学生情感,让孩子们意识到只有正确对待超过自己的人,并诚恳、谦虚地向他们学习,才能能使自己不断进步。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创造性的活动体验中,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深度感染,胸怀也会开阔起来。
    列宁曾说过:“没有情感,也就不能有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连结教师和学生的纽带,是加深道德认识,推动学生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因此,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在思品课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移情体验是激发学生情感的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想象等心理活动,让学生进行自觉的情感体验,与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人、事、物产生情感并进而促进情感内化。如教学《保护环境》一课,我用成语“居安思危”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坐在这清洁、明亮的教室里进行一次大胆的假设。假如人类失去了最后一片净土、假如浩浩荡荡的洪水向我们袭来……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任意一个‘假如’展开想象,然后把你想象到的结果告诉大家。”这样在课的开始,通过这一想象体验,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被激发,引起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三、超越课堂,在实践体验中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
    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是思想品德课

www.dbk123.com 的最终目的。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产生了良好的行为动机,但是小学生在活动中往往会产生道德动机和行为效果不一致的现象。这是由于小学生对他人、环境依附性强,道德观念的情绪体验不深刻,道德评价不全面等特点所决定的。只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思想品德教育的立体网络,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表演活动中养成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重视课外的延伸,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即让学生在校园、家庭、社会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生活,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以道德情感体验为动力,逐步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就能扭转小学生“只会说,不会做”的尴尬局面。
    校园实践。学生大多的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因此,学校是体验教育的重要基地。其实,学校里有着大量的体验岗位,如红领巾广播站、常规监督岗、光荣升旗手等等。我们组织队员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理想,从自身实际出发,每人选择一个岗位上的角色。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培养了责任感,发展了综合的实践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8课《下课了放学啦》的第一课时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下课时从学生身边拍摄的录像,通过录像中的片段来层层展开,让学生辨析是非,讨论下课后应该做些什么,在做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然后抓住下课后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然后再进行适当的活动和合理做好课前准备有什么好处这几个重点,分组人人参与编儿歌活动,编好后以组为单位唱一唱、演一演。接着通过小记者采访的形式,开展“实话实说”活动,让学生回忆下课时“我”在做些什么,“我”做得对吗。最后在下课前几分钟请小朋友想一想,接下来是什么课,你下课后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随着下课的铃声,我提醒小朋友说:“小朋友们下课了,你想做什么呢?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好!”老师的这句话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我觉得这样的课虽然看上去不是热热闹闹,然而却是实实在在的,是从校园生活体验中激起了学生真正的思考。

[1] [2]  下一页

,将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结合起来的有效探索

《将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结合起来的有效探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