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综合实践课综合实践反思激发学生思维之火花
激发学生思维之火花

激发学生思维之火花

04-07 01:59:25  浏览次数:453次  栏目:综合实践反思
标签:小学综合实践课反思,综合实践课, 激发学生思维之火花,http://www.dbk123.com
为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近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它为学生生活经验的获得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形成开辟了渠道,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那如何使这门新兴学科闪耀其夺目光彩,真正完成其使命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激发兴趣,贵在持久探索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因此兴趣是人才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在起点和动力。小学阶段,绝大多数孩子兴趣没有定型,他们的爱好是十分广泛的。但由于小学生持久性不强,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家庭、社会的正确引导、熏陶。面对自然界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事物的奥秘,学生必然产生强烈的兴趣。只要引导得当,学生可以对陌生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但我们必须看到,兴趣的激发是容易的,兴趣的维持和上升为学生自觉行为却是不容易的。有的孩子能将儿时的兴趣持续保持,并能在这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有的最终却往往趋于平淡,直至销声匿迹。因此,教师的激趣和长期培养就显得极为重要。综合实践活动生动活泼,内容广泛,趣味性强,学生在做做玩玩中学科学必然激发浓厚的兴趣,因此深受小学生欢迎。其教育过程完全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但如若只停留于表面,不深入下去,显然是不够的。激趣后重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在“做”、“考察”、“体验”、“实验”、“探究”、“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合作,运用多种有效手段分析、解决问题,发展实践和创造能力。这样学生在实践中,自身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自身努力的价值不断得到实现,对事物的兴趣不断得到激发和维持,从而不断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得到老师的指导,并不断产生兴趣的转移,由一种兴趣激发了多种兴趣、多种欲望,这必然促进学生对其它学科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学生愿学乐思,定肯钻研下去,思维火花一触即发。 
    二、学生主体,重在亲身体验 
    综合实践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强调学生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掌握科学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学科课程,它不是“可教的”课程,而是“可做的”课程,是实践性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的课程,学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主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实践和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如果离开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沦为认知性的课程了。突出学生主体,意味着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意味着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知识获得的唯一有效的途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需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存在方式,把学生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教育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 
    学生的实践是任何教育者都难以替代。从此意义上说,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是主体性的活动。要突出学生主体,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都应该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在各项活动中,应该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活动,教师有效地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适当的指导或引导,防止教师包办代替。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学生只有经常亲自动手做,才能形成劳动技能,才会动脑筋想,才能有所创新。学生在劳动中,常能唤起对原有相关经验的联想,从而产生知识的新的“生长点”,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创造的潜能也就开发出来了。如在废弃物品再利用的活动中,有个组的同学将矿泉水瓶从中间剪开,一分为二,然后将上半部分倒置,即成了一个漏斗,下半部分还成了一个装置漏斗的配套容器,如此简单的一举却又是如此巧妙的构思,使大家不得不为之赞叹。还有的同学设计了将垃圾分类的环保纸盒等,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孩子们在一次次“碰撞”后,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 
    三、教师放手,高在指导而不代替 
    在综合实践课上,教师已不再仅限于讲台,而是更多地处在学生中间,领着学生走向生活,亲身体验,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内容,让学生有新的发现,进行新的开掘,在活动中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在课堂中着重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平等、自主、和谐的学习交往的氛围中学会动脑,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通过实践中的发现,激发他们开拓进取的勇气。因此,综合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对于学生活动的指导应做到放手而不撒手,指导而不代替。  放手是指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放开手脚,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实践,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行为。但这又不同于“放羊式”教学,听任学生无目的地自行学习。因为小学生思想还不成熟,他们大都缺乏社会经验、行动易盲目,他们在进行研究学习时就容易出现一些安全和偏离主题方向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放开学生手脚的同时,必须做好幕后的指导和保障工作。指导是指为了保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安全,使他们能更好地完成小组任务,教师在活动开始之前或在活动过程中应先和学生们进行必要的探讨,让他们明确活动原则和基本理论。不代替是强调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做具体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去调查研究,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教师在学生实践、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坚持不做任何具体性的活动,只在原则、理论上加以指导。一般来说,对学生提出的新课题,首先要组织学生对这个课题应如何开展进行讨论,做个活动计划。讨论时教师年应尽量少作定论性发言,只是作适当的提问,引导学生们自己拟定活动方案。老师可以为他们提供做实验的场地,和他们一起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找出合理解决的办法,但主要是引导到思考,而决不是包办代替。如上《简单的工具使用》这一课,可以组织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等用“挑剔”的眼光寻找出它所有的显形和隐形的缺点,并针对这些缺点,用笔在纸上设计出新型的更为合理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点拨,让学生自己充分观察和动脑,发挥思维的想象力,培养创造能力。 
    四、教学方式,新在灵活有效 
    长期以来,中小学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单一、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片面倾向,表现在重视知识结果获得的单一的知识传授性学习,以及受教材左右的机械的决定性教学等方面。这就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综合的实践能力。 
    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应着眼于一个“活”字,即要在丰富性和多样性上下工夫。就活动内容而言,学校、社会、家庭每个领域都有取之不竭的教育资源,这就保证了活动课内容的丰富性,但内容毕竟不是活动课的全部,它必然要附丽于好的形式才能存在。教育是讲求规律的,但讲求规律绝不意味着程式化与模式化,教学方式可灵活多变。 
    在教学方式上,我们要强调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和探索欲望的活动形式,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和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各单元都由一系列综合实践性活动贯穿而成,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活、社会问题和科学现象进行研究,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作出结论。不再一味承袭传统的教授型教学。如发现式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研究外部的刺激与头脑内部的思维活动。教学中,利用启发性的提问、追问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不断产生对事物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欲望。使学生广泛和深层次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只是在工具、材料的准备上给学生创造条件,任他们选用,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人,感受到实践的艰辛和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实施综合实践课程要崇尚一个“新”字。与学科课程相比,活动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变量远多于定量,即发展性特征特别突出。发展的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如不注意跟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还满足于搭轻车走熟路的话,也就失去了不断充实不断完善的进取机会,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会起到极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在教学上不应满足于既有的方式方法,而应认真探索,常开常新。  
综合实践是课程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教育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认真探索,以开放的先进的教育思想来进行课程改革实验,我深信,它定能展现其独特的魅力,也定能激发学生思维之火花,闪耀创新之灵光。,激发学生思维之火花

《激发学生思维之火花》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