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是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共同的挑战。我很有幸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直接参与者,有机会和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一道成长。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需要坚持学生的自主性,但相信指导者的作用还是不容忽视、毋庸质疑的,特别是在刚进门的时候。
一、作为实践者,我们身先士卒。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尤其是中国最古老的春节,有关它的来历,习俗等浸透着我们中国文化的底蕴。恰逢寒假将至,于是,我们就抓住这一时机尝试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抓手,率先开展了“欢欢喜喜过新年”春节文化研究活动。
为了保证研究的质量,假前,我帮学生设计了一幅图画式综合活动资源卡,并为家长送上了“爱心小帖子”,提醒家长从查(通过上网、查书籍、翻日历等方式查找“春节的来历”、“各民族的年俗”)、访(通过访问身边人的方式了解“生活的今昔对比”和“春节的礼仪、讲究”)、记(通过书写记忆的方式记录能收集到的“春联”、观察发现谁过年不休息)、算(通过精打细算,指导学生“压岁钱怎么花”,并算算都有哪些“庆祝春节的方式”)、做(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创新)等方面提示帮助孩子开展调查。尽管困难重重,但全年级165人,除12人丢失外,其他人均在开学时上交。纵观整个调查问卷,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填写的资料内容丰富,卷面干净整洁,颜色搭配合理。剩下的则有的内容空洞,有的涂抹杂乱。我想可能是由于孩子的家庭情况不同,家长的文化层次不同,因此引导帮助的水平不一样,搜集的资料质量肯定就不一样了。于是,我在交流时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模拟网络的信息查询,渗透了一些搜集资料,整理的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爱心小帖子
寒假到了,我们六年级组要围绕“欢欢喜喜过新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是由老师帮助学生确定问题情境,由学生确定要研究的主题,然后自主探究,家长给予帮助以及方法指导最终形成资源包,开学后共享交流的。为了便于家长更好地指导,特作以下方法提示:
查:通过上网、查书籍、翻日历等方式查找“春节的来历”、“各民族的年俗”;
访:通过访问身边人的方式了解“生活的今昔对比”和“春节的礼仪、讲究”;
记:通过书写记忆的方式记录能收集到的“春联”、观察发现“谁过年不休息”(如交通警察叔叔不休息,他们要保障道路畅通。)
算:通过精打细算,指导学生“压岁钱怎么花”,并算算都有哪些“庆祝春节的方式”(春节晚会),玩出花样。
做: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创新,另附。
其实,综合实践的方法有很多,只要用的恰到好处,都能搜集到更多的信息。如果学生对于某个主题能找到更多的资料,可以打印出来、用DV拍摄出来,写段采访记录等,总之,让每个孩子都有收获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功!请各位家长多费心!
尽管我们的资料搜集并不是最完备的,活动设计并不是最科学的,但自主探究,自主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兴趣十足,不同层次都能有收获。为此,我们坚持着。活动下来,我们发现学生是喜欢这门新课程的。
二、作为选题人,我们不断反思着。选择“传统节日”这一研究领域,是因为我们发现了学生在此方面的缺失。但渐渐地,我们发现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学生的缺失,更是国人的缺失。于是我更坚定了这一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虽然只经过了几次活动的磨练,但学生已经开始自觉地关注节日文化了,比如:元旦到来时,不用老师吩咐,一期内容丰富,画面精彩的板报就展现在后黑板上。看这穿着时髦的学生们,看着他们那满手粉笔灰的样子,我忽然发现——传统与现代并不天然为敌。
传统虽然作为整体的文化体系终究会被打破,但其中仍有许多有价值的文化片段,可以作为我们连缀当代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金缕玉片。比如春节,负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情感聚合,传承着生命的血脉来源,传承着生命的根,是一个民族的伦理表达,是组成这个社会的家族情感所在。但我们必须直面的一个事实是,在众多洋节的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力正在逐日下降,我们的文化胎记正在不断退色,面临着无所适从的尴尬。抛开洋节弱化消解传统民俗心理的争论,不谈"透支"过洋节的是非,面对席卷大中小学校园的洋节风潮,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到:在遗产学校里面,传统节日的阵地正在不断失守,甚至我们宣传教育的阵地也面临着全面失守;在传承的载体上,一种文化观出现了断层,一种教育链出现了断裂。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真的是到了要给孩子们说点什么的时候了,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在孩子传统的天平上多放一些东西。所以我们不能轻视节日文化的内涵,不应该漠视节日文化的衰落,应该很好的保护它。传统和现代并不是矛盾的,如果我们的社会让人觉得是高度现代化的,同时也是很传统的,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生活的话,你会觉得很舒服,要现代的有现代的,要传统的有传统,一个民族的自尊和自信都得以保持。
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记住并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呢?
(一)挖掘文化内涵,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
其实,我国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要大力挖掘和宏扬。要想让民族文化资源鲜活永恒,还必须在外在世俗力量的基础上,寻找孕育内在驱动力的平台——教化——国家层面的国民教育和微观层面的个人修行。国民教育让民族文化资源拥有获得广泛认可的社会价值尺度,并成为国家文化价值观的组成部分;而个人化的修身齐家,则让民族文化的因子拥有了潜
www.dbk123.com 入百姓日常生活,进而“润物细无声”的通道。能在个人心灵生根发芽的文化资源,才是强大的、不随时间推移而摇摆的“神圣体”。(二)挖掘教材内容,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结合起来。
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其实在很多学科都有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教育,如语文、思品社会等学科。作为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并能取“传统文化”之“精华”洗涤学生那尚且混沌的小脑瓜。将过多的说教换为传统文化小故事,在无声的教育中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
(三)引导学生重新去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 。小学生的认知很单一,多数是受到大人的影响。而我们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引导他们重新去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如春节这个节日有些地方还在过,有的保存得还很好,我们民间还保存了很多东西,我们不要盲目地抛弃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回过头往后看一看,看看我们的传统的东西,特别是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至少通过传统文化应该知道我们的前辈、祖先是怎么思考的,在每一阶段是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这种社会正是发展到我们今天的社会,它又有一些什么新的变化和发展。
传统的节日是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把握而形成的,包括固定的节期和特定的文化活动,春节、元宵、清明……都是通过历史传承下来的,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些节日有的表达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纪念,有的是配合农业生产和劳动生活的,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有的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总之,这些传统的节令风俗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及道德风貌等,其中有许多中华民族珍贵的生活史料,是历代民众共同创造的精神文明的沉淀,我们应该继承传统节日中的精华,这才是中华民族的‘根’。
三、作为参与者,我们一同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进入新一轮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新的课程,以其全新的理念,独有的形式,全方位的要求,无可避免地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他比任何一个学科都考验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在综合实践活动确认学生个体的理解、想象和创造,在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引导他们不断地探求真理。整个过程中,不仅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与其中,而且更调动了教师全情投入。
,实践·思考·成长---------综合实践《欢欢喜喜过新年》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