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贝壳儿童学习网小学教育网小学音乐小学音乐教案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

04-04 16:21:29  浏览次数:342次  栏目:小学音乐教案
标签:小学音乐教学设计,小学音乐课教案, 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http://www.dbk123.com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本《标准》的主干是分层面、分领域、分学段呈现的,体现为从课程目标到内容标准的外化过程。如图所示:

  课程目标(体现在三个层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

  教学领域(包含四个领域)

  

   感受与鉴赏 表现 创造 音乐与相关文化

   ↓

  内容标准(分布为三个学段)

     1~2年级 3~6年级 7~9年级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上述课程目标内含在以下三个层面的表述中。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

  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像;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2.模仿

  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探究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4.合作

  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5.综合

  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三)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音乐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4.音乐与相关文化

  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二、学段目标

  上述课程目标,将分为3个学段,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9学年中。分段的主要目标如下:

  (一)1~2年级

   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

 

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

n   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n  

n   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

n   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二)3~6年级

  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n   保持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能力。n  

 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n  

n   培养艺术想像和创造力。

 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n  

  (三)7~9年级

   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级学生有明显变化。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7~9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要适当减少唱歌的数量要求,注意嗓音保护。

n   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n  

n   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

 丰富和提高艺术想像和创造力。n  

 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n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本部分内容的表述框架

  

  音乐表现要素

  音乐情绪与情感

  领域一:感受与鉴赏——

  音乐体裁与形式

  音乐风格与流派

  

  演唱

  演奏

  领域二:表现——

  综合性艺术表演

  识读乐谱

  

  探索音响与音乐

  领域三:创造—— 即兴创造

  创作实践

  

  音乐与社会生活

  领域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音乐与姊妹艺术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分学段的内容标准

  

  一、感受与鉴赏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内容】音乐表现要素

  【标准】1~2年级

  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聆听歌声时能作出相应的情绪或体态反应。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