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幼儿园课题研究,幼儿园教学研究制度,
中班幼儿“合作与分享”教育的初探,http://www.dbk123.com
(2) 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手段与方法。
《纲要》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方法运用要恰当、灵活、多样,充分体现幼儿是教育过程的主体的原则。合理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等多种方式,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能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为每个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发展的条件。
a. 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相结合。
(a)正式教育活动包括语言、音乐、常识、美术、计算、体育等内容。采用的教学手段通常有:欣赏歌曲、故事、儿歌、情境表演、观看图片、幻灯片、VCD等。如:幻灯故事《大狮子与小老鼠》,幼儿被“看小电影似的”这样一种形式给深深地吸引住了,唤起了幼儿参与讨论与交流的激情,从而得出了“原来强大的和弱小的之间也能合作互助”的道理。
(b)非正式教育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就更广泛了,区角活动、角色游戏、自由活动、散步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合作分享的机会是很多的。如:在结构游戏中、角色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分享共同游戏的快乐。又如:带孩子到户外散步时,看见蚂蚁运粮食,孩子们会蹲在一边饶有趣味地看着。抓住这一机会,就引导孩子讨论: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蚂蚁来搬这块食物呢?把食物搬进洞后,蚂蚁们又会做什么事呢?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这些活生生的实例中,孩子们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又得以进一步的巩固与深化了。
b.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a)集体教育的作用:幼儿在没有进入幼儿园之前,生活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是被关爱、被满足的重要对象,因而没有分享、合作等方面的意识。而进入幼儿园后,集体教育使幼儿有机会与同龄人游戏和交流,促进其社会化的萌芽。如:在主题游戏“大家齐Happy”中,通过系列的集体活动“大家一起过生日”、“我们动手做果汁”、“招待小客人”等,让幼儿充分地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同伴共同合作与分享原来是如此的快乐!
(b)个别教育的作用:个别教育是促进每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的有效途径。众所周知的“水桶”理论告诉我们,幼儿的发展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由此,个别教育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实施个别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2 观察在先
个别教育应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真实的记录和客观的分析,才能掌握幼儿的特点。例如:有位叫文文的小朋友,虽能说会道,却有攻击性行为,不会合作、不爱分享,没有自己的朋友,显得比较孤立。
2 因人施教
幼儿的发展状况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教育要求、方法也应该是有针对性的,与幼儿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例如:根据对文文的观察,发现孩子有交朋友的愿望,由于方式的不正确,导致他没有朋友。因此,我们把培养文文的重点放在“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建立与同伴合作与分享的良好关系”这一层次上。
2 循序渐进与持之以恒
心理品质的发展有明显的变化性与反复,幼儿常常会出现反复甚至倒退现象。反复的指导和强化,对幼儿巩固积极的行为,并逐渐内化成良好的品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常常帮助文文展示自己会讲故事的优点,以确立他在同伴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同时,又帮助他学习正确的交往方式。一方面鼓励他带书、玩具来和大家一起看、一起玩;一方面表扬他的分享行为。久而久之,他也能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与分享关系。
2 一致性
坚持一致性的教育原则,这既包括教师间的一致性教育,也包括家园间的一致性教育。我们的老师对文文的教育就经常交流,取得一致的认识。
同时,还争取到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合作与分享能力,经常把孩子的同伴邀请到家中来,引导他们做一些合作性的游戏;也十分支持孩子将书和玩具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
(3)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
a. 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
教学活动中单一的说教已经抓不住孩子的心了。因此,我们在这一环节中也设计了不少的实践活动。如:在常识活动《认识花生》中,我们准备了许多熟花生,孩子们既合作剥花生,又共同分享,品尝了花生的美味。这样的实践活动,既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更让幼儿真正地体验到了合作与分享的愉悦。
b. 在社会活动中的实践。
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居多,
不错的孩子很少参加社会公共活动。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经常组织一些适合幼儿园孩子参加的社会活动。结合重阳节,我们的孩子自带礼物走进敬老院去慰问孤老,并为老人做一些捶腿敲背等力所能及的事,看着孤老们一张张欣慰的笑脸,孩子们也露出了天真灿烂的微笑,和孤老们一起快乐地分享着“关心人与被人关心”的幸福滋味。
c. 在其他活动中实践
在自由活动中,我们经常会有意识地提供各种数量有限,新旧不等的玩具和图书,让幼儿在实践中自己学会合理分配图书、玩具,轮流分享。在三×八节的亲子游戏中,孩子们通过实践,既与妈妈增强了合作伙伴关系,又与妈妈共同分享了游戏的快乐。
总之,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工作,已获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
1、 我们的教师逐渐转变了观念,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从小就有合作与分享品质”的重要意义,能积极为孩子创设良好物质环境。师生间也能建立起一定的合作与分享关系,彼此的距离也愈来愈近,师生共为主体,平等和谐共处。我们教师写的专题心得“浅议幼儿合作与分享意识的培养”在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的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得到了好评。
2、 家长改变了传统的育儿观,增强了科学育儿的意识,能为幼儿营造一个比较温馨的家庭环境,支持幼儿与同伴的合作与分享行为,能为幼儿园的活动提供一些社会资源。如:提供当地的农场作为活动场所,家长与孩子共同合作植一棵“爱心树”,并能将买树的钱捐给灾区的失学儿童。家庭与家庭之间也能建立起“友好小组”,为幼儿间的交往提供了保障。
3、 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在孩子身上有着比较明显的体现。在区角活动、角色游戏等一些活动中,孩子们愿意与同伴协商、谦让或合作,他们知道许多事情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同时,他们也愿意将好吃、好玩的东西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当同伴生病或有困难时,愿意伸手相助。个别自我观念特别强的孩子,也在合作与分享中渐渐融入了集体。
当然,我们的研究工作也是在边摸索边实践中进行的,有着许多不成熟的想法与做法。由于人的心理品质的差异性,决定了我们的研究工作在每个孩子身上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们还应更全面、更细致地去做好个案方面的工作,在一如既往的努力中,力求有更大的突破与进展!
上一页 [1] [2]
,中班幼儿“合作与分享”教育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