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承担了我镇的科学中心教研组讲课任务。我的授课内容是《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下面谈一下此次教学的感受。
1、上好常态课,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科学探究。
我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自己平时吃的食品或食品包装袋(盒),学生搜集的可谓五花八门:瓶装的、袋装的、透明包装的、不透明包装的、真空的、盒装的、易拉罐装、玻璃罐装……课前,我对学生搜集来的食品没有做过多的要求和限制,也没有提前试课或做什么铺垫。课上,学生们通过观察食品包装首先对食品进行了简单分类:透明包装食品、不透明包装食品、真空食品、充气食品等。接着通过观察食品包装上的信息一致认为生产日期、保质期对于食品来讲是最重要的信息之一,因此我顺势引入了对保质期和生产日期的教学,虽然打乱了正常的教材安排,但这是以学生探究为中心为主体发生的转变,这一点我认为是可行的。在对影响保质期长短因素探究中,教材认为影响保质期长短的因素有:食品的特点、食品的包装、食品的保存方法、食品的用料几方面。我在教学时发现食品的特点几乎涵盖了以后的几项,所以我舍弃了这一点,把余下的几点都可以算作是食品的特点。这样解释起来更易于学生接受。通过探究,学生最后分清了自己带来的食品中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存在问题的、哪些是不能食用的。获取了科学知识,增强了辨别能力。
2、调节好时间分配,使教学更合理。
我最后一个环节(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在这次上课中并没有充分展开,而这个环节应该是是学生最兴奋,最开心的一个环节。主要原因就是这次上课我前面的时间没有把握住。如:1、统计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时间过长。2、从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太大,学生回答起来容易跑题,而这个环节不是重点,学生的发散思维没有很大的意义,是为后面研究影响保质期长短的因素服务的,如果我在设计表格时,在表格中加入适当的提示:如最早生产的食品是什么?保质期最短的食品是什么?……这从环节就可以节约出一部分时间。
3、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应是本节课教学的一项重点。
课上学生探究再认真、气氛再活跃,知识只是停留在课上。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是本节课教学的一大亮点。我设计了几段生活情境,让学生帮助情境中的主人公解决生活中购物问题,尽可能多的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后,我又安排学生做一项小调查,将本课引向应用的一个小高潮:调查身边超市、商店有无出售“三无”食品的现象,你是如何识别“三无食品”的?对于“三无食品”你将如何对待?三个问题将本课教学拓展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一课教学感受